临汾市是山西省贫困面较大的地区之一,共有10个贫困县,其中,大宁、永和、隰县、吉县、汾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宁、蒲县、浮山、安泽、古县为省级贫困县。从2012年起,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覆盖到全市17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扶贫开发涉及县最多的市。截至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42.72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来抓,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扶贫重点工程,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在全省名列前茅。
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扶贫攻坚
一是抓住中央和省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政策。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在这些新政策的指引下,我市立足实际,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掀起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三年来,我市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9.3亿元,解决贫困人口脱贫125532人,2013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2.8%,全市贫困状况明显改善。二是抓住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机遇。精准扶贫就是要将扶贫开发方式由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精准滴灌”。国务院扶贫办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2014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4月2日正式印发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4月22日的全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启动培训会上,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今年的任务就是对全市42.72万贫困人口、662个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全省启动会后,我市迅速成立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组,并于5月12日召开了全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启动大会。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组,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主抓建档立卡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全市市县两级1576支工作队、5284名包村干部全程参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人口427187人、贫困村721个,计划10月上旬完成数据录入,确保全面完成我市承担的全省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是抓住各级领导干部住村帮扶机遇。从2011年起,按照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市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各级干部深入包联村,制定规划,现场办公,帮助增收。全市32名厅级领导、50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369名乡镇党政负责人、4375名科级干部走出机关,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项目,深入田间地头,住在包联农户家中,为全市贫困村脱贫注入了巨大动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市(县、乡)三级包村领导干部累计住村5680天,开展帮扶活动2000余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2018个,新上帮扶项目1205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0.87亿元,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2100个,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实施六大工程确保扶贫成效
三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扶贫重点工程,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一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在10个贫困县和2个非贫困县,对23610贫困人口实施了移民搬迁,省下达我市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18亿元。各有关县主要采取了并村移入、新建村移入、城镇安置和分散移民等多种移民方式,使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真正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的。2014年省下达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计划7840人,截至目前,已开工1270户,5238人,占计划67%;已完成主体工程676户、2888人,占计划的37%。
二是实施片区开发工程。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我市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片区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先后在全市10个贫困县大规模实施片区开发。三年来主要实施了汾西县肉鸡养殖、浮山县设施蔬菜、乡宁县翅果油树、大宁县设施蔬菜大棚、永和县苹果、古县核桃栽植、安泽有机玉米种植等产业项目,使我市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是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三年来,我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151个,省下达扶贫资金8150万元,覆盖10个贫困县,受益贫困人口9.8万人。项目村新建日光温室16座、蔬菜大棚110座,栽植核桃51139亩、红枣10500亩、水果25113亩;种植露天蔬菜1200亩、马铃薯5600亩、中药材7307.1亩;养牛286头、养羊4514只、养猪5256头、鸡22800只。新建村内道路57公里、田间道路453.05公里;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2932.5亩。2014年省共下达我市29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
四是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我们采取“多形式培训、多渠道转移”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确定了14个劳动力转移扶贫培训基地,创办了计算机、汽车维修、财务会计、酒店管理、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20多个专业,三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余期,培训学员1.7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约2亿元,有效拓宽了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教育扶贫是对考入大中专学校、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村困难家庭学生,通过扶贫助学使他们完成学业、提高致富本领,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的一项扶贫新举措。2011年以来,我市资助10个贫困县的贫困高中生和贫困大学生共3258人。其中,资助贫困高中1817人,贫困大学生1441人。有效解决了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入学经济困难。
六是实施社会扶贫工程。我市的社会扶贫工作目前主要由三个社会扶贫群团来开展。市扶贫协会2012年5月29日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会议,通过了《扶贫协会章程》,选举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人员。在市扶贫协会的大力倡导下,市县两级扶贫部门严格按照有关程序,从我市17个县(市、区)认真筛选出100名贫困大学生,临汾河南商会的企业家给予每名贫困大学生5000元的资助。2012年8月27日举行了临汾市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捐赠仪式。市老促会在全市17个县(市、区)开展了“百千万”帮扶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市扶贫基金会主要以扶贫互助社为主体,开展扶贫基金互助工作。
创新扶贫举措打造亮点工程
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我市始终超前谋划,创新举措,积极培育打造特色亮点扶贫工程,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精心打造吕梁山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化项目。去年以来,我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共同筹划打造了“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化项目”。为了推动项目实施,2013年10月10日—11日,中国(吉县)吕梁山特困地区有机苹果产业启动大会在我市吉县召开。大会以“打造有机苹果基地、推动产业连片扶贫”为活动主题,根据“会议搭平台,有机树品牌,论坛谋发展,展会孕商机”的活动思路,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了吕梁山特困地区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开发项目,在全国14大片区中率先实现了产业项目的跨省协作。目前项目实施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我市吕梁山片区5个国定贫困县苹果面积由2012年底的48万亩增加到55.7万亩,有机苹果(含转换期)面积已由不足1000亩发展到3万亩以上,果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是着力实施贫困村发展扶贫互助资金。我市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逐渐成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又一亮点工程,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截至目前已有10个贫困县、54个乡镇、223个贫困村开展了扶贫互助资金工作,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11.66万元,社员交纳互助资金380.31万元。入社农户1.36万户,其中贫困户8594户。累计发放借款4781.47万元,归还4216.83万元,到期回收率98%。互助资金这种扶贫形式,有效缓解了我市贫困村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为这些村今后的长远发展留下了永久的“乡村银行”。
三是大力实施“温暖工程”。“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发起,旨在动员企业和高校资助欠发达地区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工学一体化模式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公益项目。2011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扶贫温暖工程”,共有500余名贫困学生赴北京、山东、河北学习就业,为贫困家庭学子开辟了一条就业、就学的光明大道,实现了“灯亮一盏,光洒一片”、“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四是扎实推进外资扶贫项目。我市 外资扶贫项 目主要有四个: (1)亚行贷款河川农 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期项 目涉及8个县市区(侯马、襄 汾、洪洞、临汾开发区、大宁、永 和、隰县、汾西),总投资4.35亿元, 其中申请亚行贷款折合人民币2.04 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基本 投资2.33亿元,完成工程总量的77%。亚 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二期)项目已申报。 (2)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临汾市小型灌溉与 监测示范项目。项目贷款总额750万欧元,涉 及4个项目县:乡宁、隰县、浮山、翼城。目前项 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3)0—3岁儿童早期综 合发展项目。项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500 万人民币(由保时捷公司资助),为0-3岁最贫困 弱势儿童在营养包、卫生服务、儿童保护、早期 刺激等方面提供救助,促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综 合发展。我市汾西县被确定为试点项目县之一, 筛选20个贫困村为试点村,建设4个重点项目中 心。(4)太阳能发电扶贫试点项目。项目规划在临 汾市10个县(市、区)中选取700个贫困村,利用 2135亩闲置山坡地,用5年时间,建设700座装机 容量为100KW的光伏发电站。今年计划实施30个 项目试点村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大宁县而吉 村试点建设,正在建设浮山县赵家垣村的试点。 项目申请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工作正在进行。
当前,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仍然是制约今后发展的主要瓶颈,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市将紧紧抓住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机遇,发扬苦干、实干、大干的拼搏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我市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记者 刘静 范韶华
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主要工作及重点项目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开发新机制。一般来说,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贫困程度越深扶持力度就越大。
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针对一些地处偏远、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滞后、本地缺少可开发利用资源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且不足300人的山庄窝铺的贫困人口,采取城镇安置、建设移民新村、小村并大村、分散迁移等多种形式迁移安置贫困人口,并协调配套搬迁人口的生产生活设施,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识别的,户籍人口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足一半、农户自愿,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地理环境恶劣,土地匮乏、贫瘠,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不适合发展生产和生活居住的;2、地处偏远,易发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地方病较重,影响和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3、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滞后,存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结婚难问题的;4、本地缺少可开发利用资源,产业发展受限,采取常规扶贫手段难以脱贫的。
片区开发
我省有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两大连片特困地区的21个县位列其中。国家将这些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帮助这些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扶持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片区开发的政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除专项扶贫资金外,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还可在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社会帮扶等方面,对片区开发实施优惠政策。
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
包村联户范围:市级四套班子领导,纳入市年度目标责任制考 核的78个市 直单位主要负 责同志,县(市、区) 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县 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乡 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
包村联户对象:市级四套班子领导,纳入市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82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在1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贫困村中选择包扶对象,每人包扶1个行政村,包联1至2个贫困户。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市四套大班子领导干部、县(市、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县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各自区域内选择包扶贫困村;没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包扶本地区最困难的村或收入水平低的村。
定点扶贫
定点扶贫工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6年开始至今,定点扶贫工作已历时2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定点扶贫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脱贫致富难度增大,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不懈地消除贫困现象,必须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社会扶贫
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专业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是一个主要方面。近年来,我市社会扶贫分别由市扶贫协会、市老促会和市扶贫基金会三个社会扶贫群团来开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扶贫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由临汾市扶贫办联合北京中华职教社共同开展实施的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是一项为解决城乡家庭子女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升学,不得不走向社会自谋职业时,帮助他们免费找工作和免费上大学的公益项目,学生通过“工学一体化”学习模式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本科文凭。这项活动自2011年在我市实施以来,已使我市500多名学生在稳定就业的同时,得到了企业的资助,实现了大学继续教育的梦想,使他们既学到了工作技能,也学到了社会经验,还拿到了大学文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家长的好评。二是扶贫亮化工程,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问题。三是扶贫暖浴工程,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洗澡问题。
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整村推进又叫“群众参与整村推进”,以调动群众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
选择项目村要具备以下条件:1、“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后,未列入片区开发项目规划及“十二五”移民搬迁规划的村;2、两年内能整合部门资金、群众自筹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3、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4、有实施整村推进的迫切愿望和积极性的村;5、村级班子有较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互助资金
我市从2007年在5个国定贫困县15个贫困村开始进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来,到目前已覆盖10个贫困县,54个乡镇、253个贫困村。其中: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资的试点村74个;省级投资的试点村23个;临汾市从整村推进项目中切出资金进行互助资金工作试点的村158个。按照公推直选的办法,选举出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3位村民担任本村互助资金社管理人员。选举出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2至3位村民担任监事会成员,负责监督资金的运行。用政府扶贫资金作引子,把农户的资金聚积起来,按每股1000元计算,农户享受国家资金赠股时,必须付带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进行入股。
劳动力培训转移
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也称“雨露计划”,是针对贫困县年满18周岁到45周岁的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培训对象是瞄准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即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通过培训基地组织对其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一种扶贫形式。培训基地培训一名学员,国家补贴500元现金给培训基地。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是对考入大中专学校、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村困难家庭学生,通过扶贫助学使他们完成学业、提高致富本领,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的一项扶贫新举措。我市共5个国定贫困县和5个省定贫困县,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600余人。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择优录取方式进行资助。每资助一名大学生补助5000元现金。贫困高中生资助2400元现金,分三年资助,每年资助800元。
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民需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广泛提高贫困农民接受和应用技术的能力。从2006年起,我市主要围绕“片区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扶贫低保户,扶贫专干和扶贫项目涉及人员进行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金融扶贫
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的融资特点,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促融资,做实做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并积极推进农 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工作。同时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构建贫困地区风险保障网络。
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我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主要分为三大类,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百企千村企业、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所列项目分布在我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永和县、大宁县、吉县、隰县、蒲县、乡宁县、汾西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项目范围以畜禽、粮油、果蔬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以设施农业、畜牧业、中药材、林业和水产业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项目;以开发贫困地区优势资源为主的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以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务工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和结对帮扶贫困村增收致富项目。贴息期限为一年。贴息利率在贴息期内,按年利率3%的标准执行。
亚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涉及侯马、襄汾、洪洞、大宁、永和、汾西、隰县、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县(市、区),建设基本投资总任务3.37亿元,其中利用亚行贷款1.89亿元,政府配套5089.64万元,农户自筹9698.75万元。项目建设期5年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
项目涉及(一)良种养殖业基地建设:养猪993户、养羊1556户、育肥牛265户、肉鸡养殖186户;(二)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核桃栽植7850亩、红枣栽植3500亩,苹果栽植4500亩,酥梨栽植4025亩,芦笋种植1630亩。(三)节水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021座,节水莲菜设施2405亩,拱棚建设200座。(四)永和县红枣烤房200座。
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
小型生态灌溉与监示范工程项目
临汾市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小型生态灌溉与监测示范工程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地点在临汾市尧都区建示范点,翼城县、隰县、乡宁县、浮山县四县为项目主要实施地点。项目主要从奥地利引进滴灌、卷盘式节水灌溉设备以及农耕机械设备,同时配套国产监测等设备和材料,依托北京天地绿园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土壤健康之国家专利技术,构建土壤生物链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土壤生态修复(土壤生态修复主要以生物营养制剂,该制剂专利名称为“生物学营养制剂-T”)以及培训系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小型农田生态灌溉工程、2、土壤健康生态测实验室、3、土壤健康农业生物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建设。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0-3岁儿童
早期综合发展试点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试点项目。该项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500万人民币(由保时捷公司资助),为0-3岁最贫困弱势儿童在营养包、卫生服务、儿童保护、早期刺激等方面提供救助,促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我市汾西县被确定为试点项目县,筛选20个贫困村为试点村,建设4个重点项目中心,项目实施期为三年。汾西县已于2013年5月份制定完成项目实施规划方案,8月项目式启动,目前项目正在平稳运行。
精准扶贫光伏发电项目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开发式扶贫战略部署,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结合临汾贫困地实际情况,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临汾精准扶贫光伏发电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0.4亿元,计划用7年时间,以贫困户为目标,为全市10000户特困户每户建设3KW的光伏发电站;以贫困村为目标,在全市1000个贫困村建设1000个装机容量为100KW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后装机总容量为130MW。项目收益优先偿还项目建设投资,剩余部分建立扶贫基金,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进行帮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吕梁山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项目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吕梁山片区区城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山西陕西两省扶贫办的指导下,山西省临汾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共同筹划确定了“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化项目”并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实施。项目以山西省临汾市的吉县、隰县、大宁、永和、汾西五县和陕西省榆林市子洲、绥德、米脂、清涧四县为项目实施地,规模为建设100万亩山地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其中临汾市60万亩、榆林市40万亩),建设吉县、隰县、米脂三大有机苹果物流交易示范园区,建设山地有机苹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一批有机苹果生产、加工、贮藏的配套企业,总投资84.89亿元。实施项目的目的是要从提高苹果品质入手,做高端、做精品,打开高端消费市场,提高整个产业的收益。预计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域内鲜果年销售总收入逾百亿元,农民年销售山地有机苹果增收83.47亿元、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