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临汾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6-01-12 09:20: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步履铿锵 春华秋实

——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五年开拓创新,五年春华秋实。回眸刚刚走过的“十二五”,我们披荆斩棘,豪情满怀。这五年有坎坷、有起伏,但更多的是我们迎难而上的斗志和智慧。在这五年里,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走以民生为本的发展之路,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面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奠定了新的希望。今日起推出“十二五”成就巡礼专栏,全面展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新作为、新成就、新变化,展望临汾美好的明天,敬请关注。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国经济遭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临汾作为晋南经济重镇,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更为凸显。

  这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走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经济增长稳中求快

  据2015年11月份的《临汾统计资讯》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3.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2010年增长11%,4年间年均增长9.56%,保持了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1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5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3.7%,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2%上升到37.8%,第二产业由58.3%下降到54.4%,第一产业由7.5%提升到7.8%。尤其是2015年,我市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在传统产业改造上,我市圆满完成了省定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焦化、炼铁、炼钢等传统产业多链条、多产品、循环化已达到主业设计技术水平要求,集中度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焦化产能达3800万吨,钢铁产能达3000万吨;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实施了华翔精密铸件、东方恒略精密铸造、平阳重工高端制造、普泰发泡铝、德迅电梯、鸿鼎新材料、三星精密制造等重点转型项目218个,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4%,规模以上非煤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8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26家。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并将其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主攻方向。各级各部门把项目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抢抓项目建设“制高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继续完善领导包联、定期调度、对口推进、24小时直通车、进展通报、督查督办等九项制度,并建立了挂牌督办、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协调解决、50亿元项目直通车等制度办法。

  “选择这样一个平原地带,在整个汾河流域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带、绿水带、生态带、新的城镇带……”2012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依托汾河谷地的区域优势,提出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构想,打造区域发展新板块,并将其作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引领临汾未来发展的龙头。如今,总投资43亿元的汾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42亿元的滨河东路贯通工程已全面竣工,经济带框架已基本形成;尧都区、洪洞、襄汾同城化步伐加快,尧都区重点打造城南、城北、乔李空港三大物流园区,建设辐射晋陕豫的现代服务业高地;正在建设的奥特莱斯“芭蕾雨”项目,将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购物天堂。

  市区城壕沟旧城改造工程道路建设完成,困扰市民多年的臭水沟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新社区;首批电动公交车开始运营,将全面取代燃油污染时代……坚持民生优先,2015年,全市实施了478项民生工程,总投资超过981亿元。同时,大力实施了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乡村医疗服务提质工程、农业强基、饮水安全、城市综合整治、就业创业援助六大惠民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交通运输日新月异

  如今的平阳大地,汾水长流、丘峦绵延、苍松叠翠、劲柏挺拔,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诗画,映衬其间的是纵横交错的通衢大道和风驰电掣的川流车辆。这一幕折射的是我市“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11年,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19.6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38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42公里,公路密度达85.77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街巷硬化覆盖率达73%;2012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5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81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461公里,公路密度87.87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制村街巷硬化覆盖率达100%;2014年,全市完成投资68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111公里,公路密度89.33公里/百平方公里;2015年,市区交通道路建设驶入“快车道”,相继完成中大街南段道路、西赵路西段道路、规划三街南段道路等项目工程。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交事业发展,出台政策、落实资金,市交通运输局严格按照“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气化公交、电化公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强力推进、效果明显。5年间,我市共新增和更新580辆新型环保公交车,其中市区新增和更新462辆,公交分担率由16%提高到20%以上,公交万人拥有量由8.7标台提高到10标台以上,加快了电动车的推广应用,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尤其是2015年,我市投资2.6亿元分两批购置了223台快充式纯电动公交车,全部投入运营,同时配套建设了6个公交充电站、64个充电桩,成为我市创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交通清洁化项目的重要一项。

  环境治理呈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总抓手,先后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环境建设年、环境提升年活动,向着生态文明、美丽临汾的宏伟目标不断砥砺前行。空气质量稳定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上游水平,2011年12月正式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实现了从重污染城市向生态和谐城市的历史跨越。

  2011年和2012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数由339天增加到342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1.698下降到1.778,17个县(市、区)城区空气质量全部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我省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考核,按旧空气质量标准评价,我市在全省排名第一,按新标准评价,全省排名第三。2014年,我市正式被纳入全国重点考核城市,市区二级以上天数为240天,同比增加73天,其中一级为41天,同比增加23天;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0.063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0.093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1%。

  5年来,我市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水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在污染减排工作上,我市2012年和2013年均按目标、按进度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2014年全市6项主要污染物降幅分别为化学需氧量2.23%、氨氮2.35%、二氧化硫2.49%、氮氧化物6.46%、烟尘1.09%、工业粉尘1.34%,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2010年——2014年,全市粮食产量从193.08万吨增长到272.72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长,连续4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这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包含众多现代农业元素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全市重点培育了霍州市西张垣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洪洞县历山农业观光园区、天泽现代农业示范园翼城县符册现代农业园区、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等十大园区,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曲沃县重点打造6个“晋之源”蔬菜园区,通过政策优惠、资金倾斜、项目整合,6个蔬菜园区都实现了规模连片千亩以上,全县蔬菜走上了产业化发展路子;襄汾县襄陵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薛村为中心不断扩大规模,已发展至千亩以上,并配套了批发市场和培训中心,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浮山县集中力量建设张庄乡现代农业示范区,自2010年建设以来,已累计投资1亿元以上,园区采取“行政管理+基地+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团队+基地+集约化育苗+合作社”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运用、发挥政府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建设生产、加工、销售、市场、服务新型农业综合功能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2014年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由7个增加到1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0.01亿元。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2010年,我市开始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程,工程主要内容为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城市学校扩容改造等。5年来共投入资金2.5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89亿元,县(市、区)配套上解资金0.68亿元。截至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顺利完成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程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达到要求。2014年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工作,2014年安泽县、浮山县高标准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验收;2015年翼城县、霍州市、古县、吉县4县市已接受教育部的验收。

  “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建设公办园,新(改、扩)建144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新增建筑面积24.42万平方米,新增幼儿班1009个,新增学位30330个。2013年,我市启动了农村幼儿园改造项目,3年来共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136所,建筑面积15.33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缓解了“入公办园难”的突出问题,3岁至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6%,提高了50.5个百分点;在第一期3年行动计划中,通过清理整顿,全市1245所民办幼儿园减少为683所;为了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我市积极组织幼儿教师参加各级培训,5年参加各级培训约22000人次,占全市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约98%。

  步履铿锵,春华秋实。回眸“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定而有力的;展望“十三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市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万众一心,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