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沃野好“丰”光
——全市农业发展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粮稳,则天下稳;粮足,则百姓安。“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之路蹄疾步稳:从2011年年底到2014年年底,粮食播种面积由767.3万亩发展至775.5万亩,产量由21.46亿公斤增加至27.575亿公斤;水果面积由159.01万亩发展至200.8万亩,水果产值由25.69亿元增长至50.5亿元……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这5年,一系列改革及与之配套的方案频出,大力推动了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新思路 发展特色农业
霍州市西张垣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洪洞县历山农业观光园区、翼城县符册现代农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依靠我市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蓬勃发展。
园区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按照“大园区、大项目、大企业”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包含众多现代农业元素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这5年,我市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为方向,大力推动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建设,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走“一特三高”(即特色、高质、高端、高效)的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近年来,全市重点抓好8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和23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实施,带动全市新增水果面积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万亩、中药材面积10万亩。此外,我市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重点培育了一批如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等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品牌。
优服务 强化科技兴农
稳粮,即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然而,如何依托科技搞好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便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科技”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建设。为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全市建立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截至2015年底,基本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全覆盖,17个县(市、区)共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15个,其中一乡(镇)一站83个,区域站32个。
为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服务的水平,全市积极落实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补贴政策,依托科技入户和使用人才等活动,开展科技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重点,认真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试验田、开展技术下乡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5年间共培训农民达到80万人次以上。与此同时,按照全市农业生态类型和农作物种植现状,加快了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同时,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累计示范面积达15万亩。农作物生长季平均减少用药2次至3次,减少用药量30%左右,提高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95万元左右,亩增效700元—800元左右。
增效益 创新农业营销体系
2015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我市各县(市、区)纷纷拿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向全省人民进行展示推介……这仅仅是我市引领助推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片段。
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营销,提高农民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大型骨干市场与田头市场、小型收集市场、集配中心一起抓,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市场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
在服务平台建设上,我市不断完善“12316三农服务热线”以及“晋农天天12316”短信平台的运行,确保行政村“全覆盖”。在营销平台建设上,推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田头)市场、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鼓励支持在大中城市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加强与北京、天津等地的交流合作,推动实施农产品“走出去”发展战略。
回顾我市“十二五”期间的农业发展历程,可谓硕果累累:2011年获得省级13项工作表彰,2013年荣获“农民增收先进单位”,2014年获得省级17项工作表彰……五年,一个华丽转身,我市农业已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靓丽身姿。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