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间老式土坯房、一面长有裂纹的土墙、旧锅灶、热土炕……这是安泽县和川镇车道村一户普通村民家的模样,唯独不普通的是占据了炕头整面东墙的一块匾,匾上写着“患难见真情,筑路拔头功”几个大字。日前,记者一行来到村民刘仁成家中,指着这块匾,75岁的刘仁成打开了话匣子,“匾是村委会送来的,嗐,三言两语说不清……”
事情要从车道村“第一书记”傅庆华第一次在村里公开亮相说起。
2015年秋,初到车道村的傅庆华出现在村民刘仁成重孙的满月宴上,全村人齐聚的喜庆场合里,傅庆华代表车道村村委会向大家表态,“这一届村委要为大家解难题、办实事,首先要尽快修好通往南山1000余亩地的3条田间路……”起初,人群中的刘仁成还不为所动,然而,当听到傅庆华说出“没有坏的群众,只有坏的干部”这句话时,老人愣住了。“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尤其是从村干部的嘴里说出来,当时心里就热乎了。”怀揣着激动,刘仁成朝傅庆华伸出了手,“来,我们勾勾手。”老人用勾手表达着对“第一书记”的认可和欢迎。
修整田间路、安装净水器、恢复村卫生所……“第一书记”进村后带领村“两委”班子解决的桩桩件件惠民实事,刘仁 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从车道村到罗云村长达6.5公里的村路年久失修,已成为全村百姓的一块心病。2016年2月24日,元宵节刚过,车道村道路拓宽工程正式开工。然而,开工前期,修路的工程款无法提前到位和原材料价格面临上涨的矛盾令傅庆华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他找到刘仁成开口借钱。“刚来的时候,满月宴上他说要修田间路,一天也没耽搁,用了40多天修好了,当时他就说他是来办实事的,说到做到,我信任他!”受到重托的刘仁成二话没说,东拼西借凑齐了2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一位普通村民为了全村的村路四处奔波借钱,从而为修路工程节省了不菲的资金,经车道村村“两委”班子研究,村路正式开通后,傅庆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敲锣打鼓为刘仁成送去了一块写有“患难见真情,筑路拔头功”的匾。
“村里人曾经说过我‘孬’,我也不否认,但我是对欺软怕硬的人‘孬’,对不合情理的事‘孬’,对歪风邪气‘孬’,傅书记一身正气,我跟他就没孬过。”边说边两手比划着的老人,身板挺直,一脸正气。“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是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刘仁成说尽管自己已经75岁了,但入党仍旧是他未了的心愿。
在车道村村委干部眼里,这个倔强且觉悟颇高的老人做得远不止这些。割稻、甩稻、扬场、扫路……75岁的年纪,村里组织的义务劳动每次都有他;2016年6月,车道村确定了“233”调产思路,决定先在平川种植3亩水稻,往地里引水时正好要从刘仁成的地里通过,一亩多地就要淹掉6分,老人二话没有,“淹吧,只要调产能成功,我这点儿损失不算事儿。”
“傅书记,我有几句话想跟你说,只要你在村里,第一,是便宜我不沾,第二,有好事儿你别想着我……”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傅庆华对老人这几句话的印象仍然很深。“其实义务劳动并不缺他这个劳力,但他的积极响应对村里其他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实在帮了我们的大忙,打心眼儿里感动,这就是我们基层朴实的老百姓呀!一方面是老人的觉悟高,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百姓对全村脱贫致富的期盼和支持。老人是这样,老人的二儿子刘保忠也是这样,村里调产思路定了后,刘保忠不仅积极响应,还首先在垣地试种了4亩优种谷,在川地流转了2亩地,打算今年种水稻,支持村里的调产……”
傅庆华把车道村的老百姓比作水,村干部们就像鱼,鱼水情深一家人。“扶贫攻坚是场战役,主力军不是我们,是老百姓,他们的双手、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有力支持就是最好的武器,我们只要像对待家人那样对待他们,尽可能地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扶贫攻坚就非赢不可!”记者 段碧蓉 安月琦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