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自纠 边查边改 立查立改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苏亚兵)近年来,我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以来雾霾又“频频光顾”。对此,我市坚持“自查自纠、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的原则,从上到下,从各级单位再到市民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市区空气质量逐步好转,二级天数由今年1月份的1天增加到4月份的20天;二氧化硫浓度由1月份的31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月份的40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由1月份的2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月份的61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1月份的18.84下降到4月份的6.71,空气质量大为好转。蓝天白云重现平阳,微信朋友圈屡被“临汾蓝”刷屏。
这喜人的成果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扎实组织开展全市环境保护大排查和环保大督查活动。近段时间以来,为切实做好环保部约谈整改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组织召开了市县乡村四级干部1200余人参加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动员大会,全面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
特别是近一个月以来,围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我市全力做好配合保障,严格查处移交案件,扎实推进铁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联动治污、综合治污、产业治污、全民治污,努力创出治污临汾品牌。
提起雾霾天,市民李临生很有怨气。今年67岁的李临生患有哮喘病,由于疾病的原因让他对空气质量极为敏感,雾霾天来了他还落了个“空气监测仪”的绰号。“我这病对空气比较敏感,空气稍微不好,马上就咳嗽,喘不上气,别提多难受了。去年冬天雾霾天特别严重,无奈之下‘抛妻弃子’一个人来到海南‘休养生息’。”在临汾生活了一辈子,李临生万万没想到被空气给“逼”到外地。
今年4月,看到临汾空气质量好转,他从海南回来了。咱们临汾原先的汾河是什么样子,你看现在的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又是什么样子。环境好不好,说到底,还得治!”李临生笑着对记者说,他在海南时,每天都会关注临汾的新闻,当了解到市委、市政府重拳治污的多项举措时信心十足,他相信,临汾的空气会和汾河一样,越来越好,蓝天白云终究会回来的。
2016年,我市市区PM2.5浓度均值为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5.4%,低于省定任务29.4个百分点;优良天数244天,占总天数比例的66.7%,低于省定任务4.7个百分点……对此,市委、市政府深刻分析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固然有历史欠账多、产业结构重、环保基础薄弱、自然地理和去年的暖冬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创出治污临汾品牌,市委、市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党政会商、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环保督政等一整套工作机制。特别是主动探索市本级环保督政工作,成立了7个督察组,由市委常委任组长,对环保工作重点县(市、区)开展了市级环保督察;成立了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由6位副市长领兵作战,每日调度,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标准,科学制定方案。我市制定了《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0个方面33项具体任务,总体上严于现行国家标准,对钢铁焦化企业等实行特别排放标准,并制定了《焦化钢铁行业整治方案》等36个配套整改方案,集中发力攻坚,按照“全面、系统、精准”治污的思路,实施了总投资820亿元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八大工程”。截至目前,在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方面,全市428家工业企业,除10家停产外,41家已完成整治,其余377家已全面启动;604家小散乱污企业,除48家停产外,其余556家已全部取缔、关停、调产。针对环保部约谈指出的“综合督查整改不到位”问题,我市坚持“自查自纠、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的原则,扎实组织开展全市环境保护大排查和环保大督查活动,截至目前,环保部综合督查和我市环保大排查发现的1189个问题,1111个已整改完毕,其余78个已部分完成或正在积极推进。强化环保执法,严格追责问责。我市将环保有关工作纳入立法计划,目前已启动《临汾市区燃煤污染规定》和《临汾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地方立法程序。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公安局环境安全保卫支队和交警支队环境监察大队,全面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
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市区空气质量逐步好转,进一步加大以“八大工程”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力度,努力提升我市环境质量,在加强环保执法巡查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加大治本工作力度,针对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多的实际,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特别是要以治污倒逼转型,坚决关闭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时要优先考虑环保因素,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崛起、转型升级之路,从源头上预防大气污染。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