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汾河经济带建设拓展襄汾发展新空间

2014-02-25 08:20: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通讯员 焦玉龙) 2013年,地处全市百里汾河经济带核心区的襄汾县,充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谋转型跨越迈大步之策,聚进军中部百强县之力,全力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深化改革,砥砺前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根祖文化之乡四大转型,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喜人态势。

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拓宽经济发展新空间。该县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00余万元实施全国小型水利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投资1100余万元实施古城东曹路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840万元,购置补贴小麦联合收割机118台,玉米收获机139台,大中型拖拉机73台,手扶拖拉机38台,各类配套农机具及田间管理、排灌、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田等机械593台(件),受益农机户达到905户。专业合作社达到26个,农机大户达到180户,农机专业户达到335个。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农业合作化、专业化生产。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3756万亩,占实际承包总面积的6.17%,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达13739户,占全县农民总数的13.65%。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872个,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扎实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7845万元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和1075万元良种补贴直补到户,充分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在夏粮歉收的不利影响下,增加秋粮复播面积4万余亩,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64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坚持龙头带动,典型推动,品牌提升。狠抓景毛黄瓜、新城西红柿、丁村白莲等八大园区和南贾、襄陵两大养殖基地建设,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南辛店、景毛、新城3个万头生猪养殖园区完成建设。侯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日产10吨杏鲍菇项目投产达效,天美食品、三盛合酿造、奥格姆食用菌、敬德面粉4家企业成为全省“513”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品牌认证力度,新增无公害产地认证6000亩,赵康辣椒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五谷丰”醋业跻身山西省著名商标行列。

突出招商引资、产业整合、项目调产、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业转型升级有了新进展。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商贸洽谈活动,晋润冷链物流、戎子酒庄生产基地等项目成功落户我县,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新兴际华下属新兴重工襄汾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落地开工,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大力推进焦化行业整合重组,在全省淘汰1500万吨落后产能的形势下,整合主体企业由1家增加到4家,产能由760万吨增加到820万吨。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宏源10万吨甲醇项目进入试生产,光大90万吨干熄焦项目投产达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星原100万吨高速线材、400万吨高活性石灰建成投产。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辉瑞制药园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宏源260万吨焦化项目成为河西煤化工园区的有力支撑。2013年,全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各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宜居宜业新区建设构筑民生发展新空间。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编制通过专家评审,完成邓庄、汾城“百镇工程”建设规划,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建设力度,提升宜居宜业新区建设硬指标。“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襄汾段建设,滨河东路和汾河治理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复兴路、丁陶大道北延等路网工程进展顺利,晨光家园、泽欣花园等住宅小区主体完工,瑆海建材广场、华亿百货等便民工程投入使用,旧城街巷改造、自来水管网建设、集中供热扩面等提质工程稳步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认真开展环境卫生、建筑质量安全、规划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专项整治活动,城市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全力整治大气污染,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市里下达任务,县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城乡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燕村为重点和以陈郭为重点的两个新农村连片区初具规模,241个行政村的街道亮化工程全面完工,“两区同建”开始启动,乡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环境脏乱差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宜居宜业新区幸福软指数。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办学质量全面提升。星原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普通高考硬本达线1196人,比上年增长256人,4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再创历史新高。社保就业体系日趋完善,新增城镇就业7320人;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9万人次,征缴社保基金3.1亿元;全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5266万元,6万余名6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72套,改造残疾人和农村困难家庭危房535户。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如期完成,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县医院河西新院建设进展顺利,“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通过验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有力推进。安全稳定工作得到了新增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持续引深“打非治违”、“风雷一号”等专项整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累计排查整改隐患3252条,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范围之内,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活动,处理来信来访1580件次,化解历史积案110件、复杂案件350起,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开通运营“清风丁陶”政务监督平台,受理回复群众反映问题和政策咨询1000余件。认真组织“春季攻势”、“丁陶净土”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风清气正,平安和谐襄汾建设让人民群众吃穿住行更舒适。

根祖文化之乡建设搭建文化发展新空间。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该县以根祖文化之乡建设为目标,文化旅游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狠抓景区开发,与广东中惠源集团签订总投资21.9亿元的旅游开发协议,着力开发建设丁村、陶寺、汾城、龙澍峪和玛斯兰德温泉度假小镇,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龙澍峪景区一期工程进程过半,4月份即可开园营业。加强文物保护,襄陵文庙、邓庄灵光寺琉璃塔入选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振兴文化产业,赵康古建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晋尧古玩市场投入试运营,唐人居晋作家具完成改造提升,丁村土布成为集自主创新、联合加工生产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荷花文化旅游节、尉村跑鼓车节、赵氏孤儿忠义文化节、龙澍峪祈福节和陶寺龙文化节等活动成效初显,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陶寺文化新论》和介绍襄汾历史文化的专著《襄汾》排版审定,《丁陶鼍鼓》摘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平阳麻笺、徐记锣鼓等5项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达到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