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麻雀”变成“金凤凰”

2014-02-12 08:10: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乡宁换新容。”这首改编自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曲子,不仅唱出了乡宁老百姓眼中的城市变迁,更唱出了这只“灰麻雀”如何变成“金凤凰”的历程。

近年来,乡宁县多方发力,积极调整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满足百姓需求,竭尽全力提高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

2013年12月下旬,笔者来到这个曾经“南北无二里,东西一条沟”的山区县,在县城里随机走访了数十位市民,倾听百姓心声,亲身感受城市建设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

城市:县城面积实现翻番,从6.9平方公里扩延到12.5平方公里,绿化、亮化、美化,交通便利

冯万军(男,31岁,昌宁镇幸福湾村人,个体经营者):你瞅着那栋30层的楼房了吗?这么高的楼房咱城里头可不止这一栋。啥是变化嘞?这就是变化。早以前我们这儿还是村里头,离城里还老远一截。10年前骑个自行车从城最东头到最西头都用不了10分钟,满街最高的楼房才6层。这会儿发展多好,新县城一直扩张到樊家坪去啦,比起以前的老城翻了一倍哩。

笔者:因为发展空间不足而造成人口、资源、社会管理的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城市健康快速发展,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发展难题。2010年以来,乡宁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大县城”拉动战略,以3500米长的迎旭大街东延工程为主轴的新城开发,将县城框架由2010年的6.9平方公里拉大到了现在的12.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杨勇(男,28岁,西坡镇人,个体经营者):这几年我感觉咱这交通上可是方便了不少。

我是咱西坡镇人,在城里头干活哩,以前回村里那路可难走呢,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要是赶不上就只能坐摩托、挤“出租”了,花钱多不说,还得受罪,不得安然。现在多好,以前一来一回得30块钱,现在坐公交14块钱就能走一来回,而且一天三趟哩。

笔者:杨勇口中所说的“公交”,指的是该县2012年开始实施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这一工作的开展将逐步替换农村客车,不仅日运送旅客达到了5000人次,而且票价也下降了40%,每年能给往返城乡的百姓减免路费450余万元。

2008年以来,乡宁县共投资17.4亿元,改建道路364条1575.077公里,境内国省干线全部达到了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县域内实现“五纵两横八循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使乡宁县成为全临汾市干线公路路况最好的县区之一。

王进(男,27岁,昌宁镇人,县直幼儿园教师):以前街上光秃秃的树都很少见,现在街上、路边、河滩、广场……哪儿都是绿绿的一片,瞅着人心里头就是舒服的。不光是这,你就是出门去趟临汾啥的,满路也是绿的。

笔者:乡宁县围绕“立体增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集中布绿、荒山造绿”的总体思路,采取行道树、绿化带和便道绿化“三位一体”的绿化模式,大力开展县城路网绿化,全面加强城市生态建设。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1.5亿元造林绿化15万亩;投资1450万元完成绿化通道129公里;投资5000万元完成总面积18.4万平方米的鄂河生态园;投资2932万元分别完成迎旭东街、迎旭西街、滨河路、明珠广场、迎旭广场的绿化共61900平方米,硬是把黄土沟里的土县城逐步打造成了满眼透绿的公园城。

环境:近三年乡宁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以上,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污染少了

杨玉合(男,81岁,昌宁镇人,退伍复员军人):要说变化噢,你瞅瞅河滩,这就是变化。

以前河滩简直就是臭水沟,脏得要死哩,眼看连水都没啦。你再瞅咱这会儿的河滩,两边的树栽的、草坪种的、河里的水清的……敢说这比不上公园?笔者:乡宁县城沿着河道修建,鄂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城,罗河将城分为东西两块,河道在县城中占比重较大,如何治理河道、改善沿河环境成了乡宁县城市发展、美化市容和提升人居环境的必要措施。乡宁县先后投资1.3亿元对流经县城的鄂河河道进行修复治理,治理河道8500米,种植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罗河城区段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对县城饮用水源地内所有污染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对鄂河流域内企业全面整治,确保达到环保要求,保证河水清澈。

杨莲清(女,63,昌宁镇人,退休职工):咱这空气可比往年好多啦,就算是冬天,天天早上锻炼的人还多哩。以前咱乡宁是啥样嘞?煤矿多,拉煤车多,尤其咱这冬天,家家户户都烧炉子哩,哪儿都是灰乎乎的,你要是敢穿件白袄出去街上转两圈,回来肯定就脏啦。那会儿,老百姓不还说咱这儿是阴天晴天一脸灰土、雨天雪天两脚黑泥嘛。

笔者:如何净化空气让天“更蓝”,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更是群众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乡宁通过改造、关停、监管等多种举措,积极推进城市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了3座焦化企业精细化脱硫项目;关停2家粘土砖厂;投资近亿元新建了县城集中供热热源厂,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7%,城区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7.4%;投资170万元更新了空气质量PM2.自动监测设备,对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测。近三年城区二级以上天数分别达到360天、363天、363天,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

李秀莲(女,60岁,昌宁镇人,退休职工):咱这儿以前就一个小广场,人多的和赶集一样。像我这人又好锻炼,我和我那帮老伙计们天天最操心的就是到广场挤得没地方了,想演个节目都找不下个排练的窝。这几年可不一样啦,不光老广场扩建啦,还多修了好几个新广场哩。

笔者: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宁县牢固树立繁荣县域文化决心,坚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不断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后完成了北山公园、体育馆、明珠广场、幸福广场、滨河路景观公园休闲广场、迎旭广场扩建、戎子广场、北山公园甬道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县城目前基本实现了“3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

王卫国(男,41岁,昌宁镇人,个体经营者):哎呀,这几年咱这儿的学校可是修美啦,新高中、新城区幼儿园、职中……一个比一个修的好。不过叫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会儿我娃上学这事儿。你瞅么,我娃在咱这职中上,年年800块钱学费、300多块钱的书本费、140来块钱的住宿费都不用掏,而且国家一年还给发一千多的助学金。这么一算,三年下来,国家连给带掏就为我娃解决了七八千元哩。娃这上一回学,基本上都不用花啥钱啦。

笔者: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源于教育。乡宁县紧紧围绕“教育兴县、教育强县”目标,持续给力教育事业,2008年到2012年5年累计投入13.75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乡宁新高中、乡宁二中、西街小学、新城幼儿园等8所学校,完成了62所学校的“校安工程”,实施了64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同时,在教育上连续实行“四免两补”:免学费、免作业本费、免住宿费、免过冬用煤费,每年投入达2000余万元;补助贫困学生、补助边远地区教师,5年累计补助贫困大学生近500万元,坚持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每人每月补助100元。

杨泽民(男,67岁,昌宁镇人):俺这会儿住的就是新修的经济适用房,户型可美哩,俩卧室都是向阳的,煤气、大暖啥都有。再想想以前住的那平房,哎呀,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一回楼房哩。

笔者:2010年以来,乡宁县始终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廉租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在争取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的同时,还积极自筹1.315亿元,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988套,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

(通讯员 师耀泽 党冯亮)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