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打造转型跨越“升级版”

2014-03-10 08:06: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建华 邓文斌) 新春伊始,襄汾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开展“四个年”活动的精神,笃定“一四三十”思路不变,解放思想,争创一流,着力打造襄汾转型跨越“升级版”。

“一四三十”是襄汾早在2011年就确定的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一”就是要“强化招商引资”这一引擎,“四”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根祖文化之乡”,“三”是提升安全生产、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十”是每年要抓好事关广大群众福祉的十件实事。三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襄汾实际。今年,按照省市工作部署,襄汾县继续把发展的思路锁定为“一四三十”。

强化招商引资引擎。全县上下千方百计向上级部门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争取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资金保障的项目落户襄汾。大力推进市场化招商,充分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坚持以情动人、以德招商,用真情打动对方、以品德吸引客商;充分挖潜 襄汾在外成功人士这一人脉资源,用心实施“回归工程”,激励和引导襄汾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树立内资外资都是资本的理念,让本地民营企业家与外资外商享受同等待遇,全力支持企业家延伸产业链条或二次创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民、信用社会,做暖“小气候”,创造一流投资环境。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在全社会形成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

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在规模化上做文章,以农业园区和规模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精品农业园区。统筹推进八大园区和两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重点打造襄陵设施蔬菜园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标杆。在产业化上做文章。积极落实财政贴息、土地流转、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龙头企业。确保天美食品主食生产线、三盛合酿造陈醋生产线建成投产,完成侯临杏鲍菇液体菌种车间和菌糠饲料生产线建设,做好尧京葡萄产业园区二期栽植和酒庄建设,启动戎子酒庄葡萄酒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支持赵康三樱椒、荀董中药材等产业做强做大,建设1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设施蔬菜6000亩、干果经济林1万亩。新建、扩建永固、西贾、南辛店3个出栏万头的标准化猪场和古城存栏千头的种猪场,确保碧云天饲料公司年产30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让更多企业进入全省“531”序列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在品牌化上做文章。在抓好现有品牌提质升级的同时,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襄汾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探索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新方式,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类型的合作主体,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90个,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力。

加快新型工业强县建设。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经济发展循环化、高碳经济低碳化”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焦化产业上,继续加大整合重组力度,鸿达集团建成260万吨级焦化项目,130万吨5.5米捣固焦炉和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项目建成投产;万鑫达20万吨粗苯精制、6万吨合成氨项目,投产达效;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焦化企业的全封闭、全循环。在钢铁产业上,加快星原、中升、新金山三家钢铁企业完成国家行业准入,重点实施新金山100万吨轧钢生产线技改、中升100万吨高速线材技改项目,全力打造优质特钢集聚区。在矿山企业上,积极推进金属、非金属矿山资源整合,优化矿山布局,促进合理开发,把铁矿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医药轻工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由少到多、由零散到集聚、由小型到大型的转变。全力推进新兴重工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建设,完成一期30万吨高端铸件及研发中心项目;抓好圣瑞合1000万根锚固剂和矿山防护网生产线、欣嵘10万吨汽车制动器精密铸件、东雄保温材料1万吨玻璃棉、昌祥建材15万立方粉煤灰加气砼砌块、万盛源天然气加气及液态加工项目;加快实施辉瑞制药二期固体制剂和襄汾县药胶厂药用食用明胶项目,确保新兴产业比重逐步增加。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科学规划、健全设施、完善功能。坚持新上项目一律向园区集中、要素优先向园区集聚、政策重点向园区倾斜,重点打造永固新兴重工绿色科技铸造园区和河西煤化工园区。

加快宜居宜业新区建设。县城建设按照“东提西扩北推进”的理念,改造提升河东老城,拓展河西新区,推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滨河东路建设,实现与临汾同城化。积极创建市级文明县城,巩固提高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启动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力争三年内达到国家级卫生县城标准,尝试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有效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到“十二五”末,争取实现县城“20平方公里20万居民”的发展目标。要按照全省“百镇工程”和“两区同建”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着力建设邓庄、襄陵、汾城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经济繁荣发展、城镇功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临汾南城区。

加快根祖文化之乡建设。坚持文化强县建设“一三四七”的工作思路,加快六大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丁村游客服务中心、民俗风情街建设。启动陶寺遗址博物馆和宫殿区、墓葬区复原工程;做好赵康普净寺古建修复、汾城古建筑群修缮、古街道改造及功能门区建设;完成龙澍峪景区建设工程;推进燕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温泉度假项目,确保玛斯兰德温泉小镇开工建设。实施丁村、汾城、赵康3个古建文化产业园建设,抓好大美古韵生产基地、山西帝尧麻笺功能区、唐人居晋作家具展示区、东岭滑雪场二期和昌明摄影基地等项目。利用赵氏孤儿等文化资源,依托铜艺、漆艺、陶艺等传统工艺,开发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要强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功能,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信息、商贸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业的振兴,带动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以文化的突围引领发展的突围,以文化的转型跨越引领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

提升安全生产、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在安全生产上,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三项行动,继续强化对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冶金、水库、民爆物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森林防火、特种设备、学校、商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监管,建立企业自查、上报、治理和部门督办、销号全过程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抓实抓好。在生态建设上,按照“环境提升年”活动的要求,抓好靠近市区和县城城区乡镇的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清洁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重罚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不低于300天。严格行业准入门槛,严把新建项目能耗审批关,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电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在社会治理上,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原则,抓好信访稳定,加强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矛盾、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

发展社会事业,办好十件实事。优先发展教育,新建县城第三幼儿园、县城第四小学,完成7所农村幼儿园改扩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促进创业就业。实施充分就业战略,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大零就业家庭援助力度。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00人。提升健康水平。加快河西新院、中医院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和食品药品管理水平。强化社会保障。继续提高五大保险补贴比例,不断扩大全县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群众福祉,让全县50万人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得到更大实惠。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