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2014-03-10 08:09: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笔者来到大宁县曲峨镇甘棠村,远远就望见一座座蔬菜大棚在春日的阳光照射下泛着白光,煞是壮观。进入大棚,里面一片郁郁葱葱,各种蔬菜生机盎然。嫩绿含翠的黄瓜、鲜红圆润的西红柿……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正在忙碌的菜农指着即将上市的黄瓜乐呵呵地说:“我们村今年的大棚蔬菜上市早、出手快、价格高、效益好,每个棚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县上发展特色农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甘棠村地处昕水河畔,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大棚蔬菜,县、镇领导通过调查研究,针对该村土地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支持菜农培育甜瓜、西瓜、西红柿、黄瓜等优质育苗,还聘请县农业局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抢抓育苗、栽植的关键环节,抢抓上市节令,甜瓜、西红柿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甜瓜去年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今年他们又扩大种植规模,加强幼苗管理,争取提前上市。

甘棠村村支部书记兴奋地说:“发展大棚蔬菜效益就是好,比以前种玉米每亩收入翻了好几倍,这些大棚都是政府投资建起来的,我们只是出一点力气管理好就行,蔬菜能卖了就有菜贩子上门收购,就是人比较忙一些,这不,刚到二月,菜农们就在大棚里忙活,虽然人苦点、累点,但是,看着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心里总是甜甜的。”

在徐家垛乡大棚蔬菜基地,我看到菜农们正在给幼苗施肥、浇水、调温度,技术员也在一旁不停地指导,菜农李小平说“这些小苗都是乡上在甘棠村租用3座暖棚为我们育出来的,去年又推广了甜瓜立体种植、双模种植、膜底渗灌等科学技术,既解放了劳动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了解,每年的甜瓜销售旺季,该乡都会在县城设立了“徐家垛乡优质甜瓜直销处”,为菜农提供销售服务。由于大棚甜瓜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出现了“销售难”的问题,乡领导及时组织人员赴太原、延安、吕梁跑市场、找销路。通过宣传,建起了西到延安,北至太原、吕梁的销售网络,使去年大棚甜瓜和蔬菜实现总收入达到152万元,西瓜收入45万元,创造了单体棚收入2万元好效益,徐家垛村种大棚收入最高的是黑刘家,三个大棚在6万元左右。全乡仅大棚一项,拉动沿川村委人均增收1100元。同时,在南桑峨村试种白莲10亩,试种成功,为特色产业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大宁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高效示范园区为龙头,在沿川乡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大棚蔬菜,还投资给所有蔬菜大棚的建起水利配套工程,有了水利设施,旱涝保收,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去年全县生产蔬菜瓜果6000余吨,带动每户菜农增收8000余元,沿川4个乡镇的农户都加入到设施蔬菜种植队伍中,菜农们农忙管理大棚,农闲看书学科技,以前打麻将、赌博的现象不见了,学知识、抓信息、用科技蔚然成风,互帮互学和睦相处,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部分农户也由此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新生活。

(通讯员 侯晓欢)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