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之行事“生态”发展

2014-04-21 08:20: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未曾想,与我市钢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立恒钢铁的头一遭“亲密接触”,竟是这般与众不同。

印象中,传统意义上的钢铁企业内部,总是摆脱不了烟囱林立、烟熏雾绕的“似曾相识”,游走其间,甚至于连呼吸上一口清新的空气也近乎奢望;而置身立恒厂区,此间不单有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还有清澄荡涤的800亩太子湖湖水让访客心旷神怡——微风拂掠,湖面迭起的层层涟漪,醉人心扉;湖中间或呈现的“鱼跃龙门”场景,更似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美好。徜徉其中,俯拾即是整片绿地鳞次栉比;法桐、国槐、杨树、冬青、月季各类苗木相映成趣;道路两旁绿油油一片的油菜花栽培区格外“养眼赏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环保立恒”的华彩乐章。这里虽是钢企厂区,生态之原汁原味,物种之丰腴富饶,环境之优雅精致,实与独具匠心打造的街心花园无异……

归根结底,这些外在表象层面的“秀出群伦”,实则都与立恒秉承“立德为本、恒之行事”的核心理念,主动构建企业道德规范与行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密不可分。

恒之行事 循环经济露峥嵘 自成立之日起,立恒就十分注重践行“立德为本、恒之行事”的企业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公司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为冶炼工序完善了BPRT、TRT、汽拖风机等国内领先的发电机组,对富余煤气、余热全部回收利用;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微粉厂等节能环保项目,对废水、废渣回收处理,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立恒已为工艺装备配套了全回收、全利用、全循环的节能设施,生产成本与同行同等规模企业相比较,每吨可降低60—70元。放在全国钢铁行业微利图存的大环境下,这个数字其实相当可观。

目前,公司发电厂12000kw煤气发电机组煤气回收率达100%,年节约2.8万吨标准煤;白灰厂无烟煤改为全煤气煅烧,每月节约100万以上;轧钢厂加热炉使用转炉煤气,减少了待温时间,产量提升25%以上。

立恒还为两座680m3高炉配备了BPRT发电机组,每座高炉每小时节电3500度,两座高炉年节电折标准煤两万余吨;为四座

450m3高炉配备了TRT发电机组,每台机组可回收高炉鼓风机能量的25—30%,每天可为公司节省用电近20万度。

立恒高炉汽拖风机采用国内领先的节能技术,利用高炉富余煤气为燃料,经锅炉燃烧后产生大量的蒸汽,通入汽轮带动鼓风机,将高炉鼓风机由电动运行改为汽动运行方式,每天可为公司节约用电77万度。

变废为宝 废物回收立新功 立恒7500kw烧结余热发电机组,利用烧结余热、转炉蒸汽进行发电,不仅减少了废热对大气的污染,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还增加了企业自发电量。该机组年节约近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300余吨,二氧化碳5万吨。

立恒在炼铁厂现有烧结工序的基础上,对烧结机点燃后的三分之一风箱废气进行循环利用,降低脱硫运行费用,并利用炼钢厂、高线厂的饱和蒸汽对混合料预热,使料温保持在65℃左右,烧结产量提高10%,燃料消耗下降15Kg/t。

立恒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可对曲沃县千万吨级优特钢循环工业园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经处理后产生的净水,既能减少当地环境污染,又保证了园区企业用水需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立恒投资1.2亿元建设的水渣微粉项目,可对高炉水渣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集烘干、粉磨、选粉于一体的德国立磨工艺,将炼铁过程中产生的水渣处理成矿渣微粉,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材料使用,使高炉渣利用达到100%,年节约标准煤8万吨。另外,立恒还对炼钢产生钢渣经粒化磁选,铁粒及含铁尘泥回收做烧结原料,分离出的黑沙用于新型工艺砖厂原料,加工制作成各类环保工艺砖,实现冶炼过程中的废渣零外排。

快马加鞭 环保路上无止境

刚刚过去的一年,立恒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先后实施多项环保工程,推动企业环境达标。公司投入3000万元对新区烧结脱硫系统和立恒烧结脱硫系统进行改造与完善,从源头遏制污染物排放。

与此同时,立恒还先后启动污水渠改造、焦化浓盐水收集池、焦化雨水收集处理池、新区生活污水处理站、太子湖污水处理站等多个环保项目,提升了企业的环保标准,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公司还为新区炼铁厂、立恒炼铁厂安装了除尘器,为焦化、微粉厂等设置了防尘网,营造干净整洁的现场环境。

目前,立恒建成的自备电厂,可对高炉煤气、高炉余压、烧结余热等进行回收发电。公司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建设超级微粉项目,对水渣进行深加工,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公司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20000吨,可保证企业正常用水需求。“去年1至10月,公司就先后实施了180余项节能降耗项目,为公司节约资金4000余万元。”立恒钢铁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后,立恒还将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成熟的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原料入厂后全部转化为商品出厂,迈上“绿色、高效、循环、和谐、低碳”的经济发展之路。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