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上,历时2个半小时的“红梅品牌创建11周年故事会”在市区梨园堂落下帷幕。然而,前来参加故事会的市委领导、建总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领导、建行山西省分行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临汾建行各类客户、员工以及员工亲属,都有一个共同感觉:意犹未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不仅是因为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故事感动着他们,也不仅是因为临汾分行2013年进入A类行第三名、KPI考核获得第一名触动着他们,还不仅是因为红梅品牌由一个网点扩展为一个二级分行、延伸到省建行众多团队牵动着他们,更重要的是悬挂在故事会现场的一则标语引起他们深深的思索:小故事大感动建行文化沁人心脾,老品牌新传承红梅分行声名远播。
红梅品牌历久弥坚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把理念转化为故事 “红梅理财中心,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营业网点,能够发展成一个知名服务品牌,关键是红梅人把建行价值理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在红梅理财中心工作了8年的建行临汾分行龙信支行行长赵艳瑜说:“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因建设而兴、因建设走向世界和未来。‘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也是我们坚定的信念。”据此,红梅理财中心把“用心服务,追求卓越”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并提出了一个自己的“二八定律”,就是“与其拿出80%的精力把工作做得较好,不如再拿出20%的精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说起“二八定律”,她将其诠释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故事。
遇事往前多想一步、多干一步。有一天,高柜兑付大额现金,王红梅得知客户只身前来,没有带车,就让客户经理王爱云叫了一辆出租车停在后院,记下车牌号码,在大厅等候。客户清点完现金,爱云和保安不仅把他送到车上,帮他关好车门,还向他挥手致意。客户刚到家,王红梅又给他发去了问候短信。第三天,客户给他们转进1000万元存款,大家十分高兴,可王红梅却有些歉疚,她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要将客户送到家里。
遇到困难不打退堂鼓、迎难而上。兑换零钱和残币是红梅理财中心的一个特色。有段时间,他们收的零残币特别多,水洗过的、老鼠咬了的、火烧了的、撕扯了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都有,整理起来特别费时费力。有人建议放弃,但他们始终不改初衷。一天下午刚过5点,两个客户抬了一个大编织袋零钱要存,副主任史壮琴赶快将其让进贵宾室,倒了两杯热水,就指挥人员忙开了,有的联系运钞车、有的点验钞、有的扎把、有的打捆、还有的手工清点,直到彻底办完,客户满意而归。
看准的事情持之以恒、不断超越。理财中心未成立前,他们设立了类似大堂经理的导储员,并坚持撰写大堂值班日志。理财中心成立后,值班日志更是一天不落,坚持了4年零3个月,撰写了1500多篇,直到建总行统一表格化格式为止。当时记录的内容有客户的需求、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了将其落到实处,他们又率先在同业实行了晨会和夕会制度,晨会主要是表扬先进、鼓励创新,夕会主要是查找不足、完善服务。这些制度的实行,使他们有了许多引领同业的创造。
红梅理财中心迄今为止,创造了100多个经典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使红梅理财中心的服务质量日益提升,客户遍及全市19个县(市、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称奇的经营业绩,培养了员工全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红梅品牌的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企业文化,关键在“化”,不“化”只是文字符号。而最重要的“化”,就是把理念转化为故事。创造故事的过程就是文化落地的过程,就是努力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过程,就是不断攀登业务高峰的过程,就是打造品牌的奠基过程。
让故事转化为品牌 省建行企业文化部撰写的《关于对红梅品牌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其中写到,从2003年以来,省建行每届党委都对红梅品牌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传播红梅品牌故事。
在红梅理财中心初创时期,省建行邀请山西主流媒体和《金融时报》《建设银行报》对其故事进行了突出宣传。在企业网开设《建行文化育红梅》专栏,专门传播其故事。将其故事汇编成册,由行领导作序下发分支机构。借助总行“青春风采大赛”,排练表演反映红梅理财中心故事的节目。
在红梅理财中心发展时期,省建行组织召开学习红梅理财中心对话会,行领导携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红梅理财中心故事,探讨红梅精神。在媒体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持续宣传红梅理财中心的故事,将学习红梅理财中心的故事制成台历,下发全行员工,赠送主要客户。
在红梅理财中心扩容时期,省建行在每个二级分行复制了两个红梅理财中心,在出台有关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大量传播红梅理财中心和各示范点的故事。在临汾建行举办由二级分行领导、企业文化部经理、个金部经理和部分网点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现场聆听红梅理财中心的故事,感受品牌建设氛围。
召开全省系统视频大会,请红梅理财中心讲故事、谈经验、话品牌。
在红梅理财中心提质阶段,按照建总行王洪章董事长关于“将红梅品牌做成最高标准在全省推广”的要求,省建行召开专题座谈会,请红梅理财中心和两个红梅理财示范点讲述最新故事,并在不同场合加以传播。专门召开万人大会,动员全省系统开展打造红梅团队活动,并将创造和传播品牌故事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这些工作,使红梅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
将理念转化为故事是企业文化的“化”,让故事转化为品牌也是企业文化的“化”。好酒也怕巷子深,尽管故事也能产生口碑效应,但如果不去着力传播,其影响总是有限的,难以真正形成品牌。更重要的是,传播故事还能有效激励员工,形成浓厚的品牌建设氛围。
将品牌转化为责任 4月9日,在新老红梅人举行的“发扬红梅精神,争做红梅传人”座谈会上,主持人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品牌的塑造如同一年四季,也有春天的芳香,夏天的火热,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霜,但我们始终在坚定不移地探索前行。
事实确实如此。
三年前,随着王红梅的调离,加之煤炭市场的变化和煤老板的转型,红梅理财中心的经营业绩严重下滑,人心浮动、士气不振。外界认为,“红梅花凋谢了”。
“红梅品牌坚决不能丢”。临汾建行党委认为,品牌没有打出去属于自己,一旦叫响就属于客户、属于建行。我们只有提升的责任,没有放弃的权利。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省建行党委的支持。在省建行的指导下,临汾建行迅速走出两步棋——针对红梅理财中心存在的问题,搞好内部整顿,使其重塑品牌形象;根据业务转型的需要,全力打造红梅品牌分行,全方位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去年4月,省建行和临汾建行借红梅品牌创建十周年之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借势造势,乘势扩牌。省建行高强行长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参加活动,并与临汾市委、人民银行、银监局领导以及客户座谈,共商红梅品牌发展大计。
随着临汾建行在全行开展了四项经常性活动。一是“践行核心理念全员赛”。借助晨会、企业网、文化墙等载体,诠释建行价值理念和省分行核心理念;通过手机短信和微信每天传播与之匹配的案例,适时组织评比和奖励。二是“打造红梅分行系列谈”。每月利用1个至2个晚上,以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的形式,组织学习品牌知识,研究解决“打造红梅分行”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提升服务质量网点行”。在对全行网点员工进行礼仪训练的基础上,深入网点进行挑刺性检查、对抗式演练、检验式培训,对不合格的员工组织待岗学习。四是塑造品牌形象整体展。要求全行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刷新前人服务纪录,引领同业服务潮流;在网点放置临汾分行服务简介,吸引客户接受全新服务体验;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打造红梅分行动态和典型服务案例。这些活动,使红梅品牌再次升温,出现了新一轮的建行热。
打造品牌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并非一帆风顺。关键是对品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善于把波折化为转机,乘势将品牌做强做大。这或许是企业文化的又一个“化”,是品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通讯员 李小青 靳连珠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