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988年3月,出身农家的张吉平怀着对林业事业的美好向往和憧憬,成为吉县国营红旗林场的员工。26年来,他以站为家,以林为业,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做人,由普通工人成长为西咀天保管护站站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林业人爱绿护绿的绿色之歌,为生态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从事过造林和护林行业的人都知道,干这一行业的人要能吃苦耐劳。张吉平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从毛头小伙子到年过五旬,顶烈日,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登山走崖,与他同时参加工作的人有的辞职,有的改行,但张吉平坚守下来,因为他热爱着这份事业,看到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看到一座座荒山变成绿荫,他倍感欣慰。
林业工作的“阵地”多在山峰峡谷,不管是造林还是守护,每天都要走很多路,流很多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跌倒了爬起来,对于张吉平来说,早已习惯成自然。他说:“既然选择了林业工作这样的苦差事,就得全身心投入,就得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要有牺牲精神,要干就要干出名堂来。”“天保工程”实施后,护林防火成了重要职责,张吉平心系林区,视站如家,视林如命,坚守在守护第一线。每月除回场部汇报工作外,常年驻守在山上,风雨无阻。女儿要出嫁了,老伴嘱咐他早几天回来帮把手,可他一到工作岗位,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早已忘记老伴的话,等到女儿结婚那天才回来,惹来老伴和女儿的许多埋怨,第二天送走宾客,他又回到站上,同事们看不下去了,纷纷劝他回家多住几天。他说:“呆在家中睡不着,老想着站里的事,想着山林。”
父亲生病住院了,作为儿子,照顾病床上的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何况张吉平这个儿子在五个子女中是长子,当时,西咀站正有林业生产任务,他脱不开身,一连好几天没有回家,弟妹们打电话告诉他父亲的病情恶化,弥留之际要见他,他才立即赶回家看望老父亲,第二天老人家就去世了,办完后事,他带着深深的自责和兄弟姐妹的埋怨回到了工作岗位,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身为站长的张吉平,在林木守护中总是以身作则,每天都上山巡逻,从早上出去,晚上才回来,每天如此,风雨无阻。张吉平还是一个有心的人,在天保管护实践中,他还摸索出了明护与暗护相结合,巡护与守护相结合的管护经验,使该站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盗伐、火灾、毁林案件。
有一次,张吉平在林区巡山,在老窑科天保点附近,他发现路边有两个人鬼鬼祟祟,行动诡秘,就立即上前盘查。这两个人说话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凭着多年的护林经验,张吉平看出这两人行为不轨。他义正严词地警告那两个人赶快离开,一直将那两个可疑人员送出林区后, 才返回管护站。
森林防火工作是管护站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管好火源不带进山,张吉平下了很大工夫,想了很多办法,对进山人员造册登记,他每年都要组织护林员散发上千份防火传单,在路口要道竖立宣传牌,从源头管控火源,做到防患于未然。
针对目前林业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张吉平同全站职工一道,积极发展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为天保工程发展增添了后劲。近年来,西咀天保站发展“森林土鸡”500只,圈养山羊200余只,培育苗木10余亩,这些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站里的水、电、煤及办公经费等,也为林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吉平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他栽绿护绿、爱绿守绿的人生诺言,连续多年被评为“森林管护和护林防火先进个人”。面对成绩和荣誉,他坦诚地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我只是干了自己应该干的工作。” ( 陈健翔)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