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来水公司城市供水抢险队工作纪实

2010-08-10 15:5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紧急抢险为市民


7月21日,城市供水输水管爆裂,原计划24小时内完成抢修任务,于22日中午向市民送水。而市建设局提出“早饭前让市民用上水”的要求。自来水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供水抢险队冲锋在前,通宵达旦,全力奋战,于22日7时整准时向市区送水。
而7月14日停水原因则是道路改造工程金殿段过往重载车辆多、地下水位高,将穿越临夏公路的龙祠向市区送水的铸铁管道压爆,造成解放路以南市区大面积停水。险情就是任务,故障就是命令,炎热的7月,太阳炙烤着大地,抢险队员们顾不得脸上、身上淌下来的“小河”,加紧抢修速度。当天21时许,天空下起大雨,然而,现场没有一个人穿雨衣,他们解释说:“穿雨衣干活太别扭。”“一天一夜,就啃了两个饼子,即使这样,似乎也不感到饿。”由于淋雨,侯汾忠与李新生因感冒声音变得有些沙哑。

抢修更需全能兵

6月22日,气温高达35℃,这天是入夏以来首次最高气温。位于市区信合东路周家庄120余户居民的供水管道因施工中断了供水,客服中心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
接到群众反映后,客服中心迅速派出抢险队两个班赶往现场,当时现场一片混乱,通往用户的供水管被挖掘机、装载机损坏严重,主管道的水正在向外喷射。孙红杰停好车后,打开抢险车门,有条不紊地启动了发电机、铺设移动电缆、接通电源,赵四祥则手持切割机对主管道进行切割。瞬时,“龇牙咧嘴”的水管被切成了一个平面。
侯汾忠迅速将一管道配件安装到喷水口,助手立即递给他一个阀门。他把阀门丝口对正喷水口,水瞬间成圆形伞状喷射。侯汾忠用钢钳般的双手,按在阀门喷水口管道上,水堵住了,他却成了“落汤鸡”。此时,孙红杰带领其他队员从车上搬下黑色的PE管开始铺设临时供水线路。从出水口向用户铺设水管、切割、分口、热融、固定等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1时30分,看着清凉的自来水汩汩地流向周家庄120余户居民家中,他们才将工具和材料装上车,简单擦洗一下手上的油污,离开了现场。
供水抢险队员是从不同的岗位上汇集到一起的。48岁的孙红杰是公司基站的一名水泵工,通过5年的抢险实践,现已成集电工、管道工于一身的抢险队班长;侯汾忠虽是电工出身,但作为一班之长,他又是一个“多面手”:懂电工、会驾驶,能熟练铺设管道、操作水泵,偶尔还客串“泥瓦匠”的角色。
“抢险队队队员成了公司供水维修一路通吃的全能手。与5年前的情况相比,现在的抢险队装备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市自来水公司客服部主任李新生介绍,现在抢险队拥有1台轮式挖掘机、3辆抢险应急车,发电机、切割机、电焊机、各种供水管道维修设备一应俱全,能及时、迅速应对市区供水管网各种突发情况。

心里装千家万户

2009年一天的早晨,市传染病医院传来停水的消息,当天有38位血液透析病人在等着透析,透析血液离不开水。要知道,这类病人如不能按时透析,就会危及生命。人命关天,抢险队马上联系市园林绿化队,共同协商组织了两辆洒水车,先铺设了临时管道,确保病人能正常接受治疗。李新生虽语言朴素,却令人感动:“我们一直本着大险情不隔夜、小险情及时修的原则。干这些工作,心里装的就是千家万户,用户那里出了故障,就想立即排除,用户能及时用上水,我们心里就高兴。”

金色奖牌另一半

鲁金燕是孙红杰的妻子,提及丈夫的工作,她无奈地说:“供水抢险队刚成立时,他就来了,到现在已5个年头。他的工作真是太忙了,手机24小时开机,说走就走了,中午我刚做好饭,接个电话他立刻抬腿走人,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半夜电话一响说有任务了,他立即起身就走……这种情况太多了。一次,他们在南外环抢修管道,两天两夜没有回家,我打他电话,他接起来只说了句‘忙着呢’就挂了……”
“每次干活时间长、身体疲惫,回到家后身上疼得睡不着。我就给他按摩,现在我都快成职业按摩师了。”鲁金燕调侃了一句,“由于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经常趟着水干活,现在腿关节不好了。冬天干活时,因为防水橡胶手套太厚,好多细活只能靠双手做,所以一到冬天,他的手就更加粗糙,手上裂了好多口子,而且很深,都不忍心多看一眼。”
受伤也是常事,口袋里的创可贴自然是必备品。“有一次,孙红杰的脚踝被铁丝刺穿,他就随手贴了一剂创可贴,现在每逢阴雨天气,脚踝就疼得厉害;前些天他的脚趾甲被砸掉,才休息了几天就又上班去了。”眼圈红红的鲁金燕接着说,“现在的孙红杰是一名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三高’病人,白天还不要紧,一到晚上,他不回来我就非常担心。他有两次都晕倒在工地被送往医院……”
“他们的工作有时得不到用户的理解,经常是边挨骂边干活。很多用户总认为,给公司交了水费,你就得给我赶快修好,可有谁知道抢险队员工作中的艰苦?作为这支不着家的抢险队家属我没有怨言,就跟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一样,也习以为常了……”说到这里,鲁金燕终于没能控制住眼里一直噙着的泪水。
“抢修队的十几个家庭,都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没有她们的支持,他们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李新生主任指着墙上挂着的许多奖牌说,“这里面也有抢修队员家属的功劳。”

(王隰斌 田志华)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