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此相反的是近年来襄汾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极大需求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既最大化地保护土地资源又促进经济发展?襄汾县国土资源局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动脑筋,在盘活存量土地上狠下工夫,向有限的土地要最大的效益。
闲置的东风铸管厂就这样纳入了襄汾县国土资源局的视线。这个成立于五十年代、曾在古老的丁陶大地吹响工业化进号、铸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400多名干部职工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进程,襄汾县东风铸管厂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于2002年被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所淘汰而闲置多年。
企业停了,土地不能因此废弃。襄汾县国土资源局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决定采取合法程序,吸收利用民营企业、个人或社会各方面资金依法盘活土地,让这块土地重新发挥新的活力,再次为县域经济增光添彩。紧锣密鼓地程序后,县国土资源局代表县政府依法收回了该厂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面积达30.38亩。
在县城中心还能有这么大的面积可以再利用,是少有的事。如何更好地利用这块地呢,经过襄汾县相关规划,建起了一座大规模的商贸城,在用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用面积得到增加,容积率比原来提高了40%,达到1.4,绿地面积达到20%,新建企业不仅安排了原企业的员工,还解决社会人员就业近200人,年创造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解决了群众在家门口购买高档商品的问题,也提升了县城的综合品位。
东风商贸城的所在土地的成功变身,并非襄汾县精打细算节约集约用地唯一的例子,襄汾县线材厂的改造也颇为典型。这个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企业,占地面积19.4亩,也曾为襄汾县的经济做出过突出贡献,但2002年前后也被宣布破产,土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襄汾县政府于2006年依法将该宗用地收回县土地储备库,并积极调整供地计划,划拨该宗用地用于兴建“和谐小区”廉租房。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容积率1.2,建筑密度30%,绿化率30%,全部为住宅,共计500套(套型面积全部为50平方米以内),解决襄汾县500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人们说,如果增地扩张是普通企业的“裂变”式增长的话,襄汾县东风铸管厂和线材厂走的却是原地升级创新的“核聚变”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吸收利用民营企业、个人或社会各方面资金盘活土地开发,使闲置土地资产获得新生,从低效利用或无效利用走向了高效利用,用最少的土地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这种模式将作为襄汾节约集约用地的有益探索,也成为襄汾和周边县(市、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土地瓶颈的一个有效模式,充分体现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达到了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在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蓝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记者 卫博)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