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年前,丁村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点燃了人类文明之火;5000年前,唐尧古帝在这里开创了中华纪元,写下了华夏历史的光辉篇章。如今,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时时活跃着一支身披国网绿的队伍:万亩白莲生产基地、大棚蔬菜基地、企业转型发展建设工地,处处闪耀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国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襄汾新城供电所的员工。
夯实基础促发展
近年来,他们对82个台区设备和111.8公里低压线路建立起台账,实现了设备的动态管理;全方位应用国网VI标识,实现了5S和可视化管理;同时,结合农村配电网改造工程,创建了赵曲、赵店两座标准化台区,完成了城尔里村、沟尔里村的农村亮化工程,整治了两条10kV线路,轮换了10台过负荷变压器,10千伏线路线损累计完成4.3%,基本消除了当地的低电压现象,有力地支持了新城镇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新城镇能够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与供电所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新城镇党委负责人感慨地说。
优质服务树品牌
管理出效益,服务树品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该所推出了“电力片警”服务,将辖区内的居民住户分片包干到人,印制了“供电服务联系卡”,挨家挨户发放,并定期走进辖区用户,宣传用电常识及电力法规,征询居民对供电所的服务意见,居民只需一个电话,就会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满意答复和服务,成为惠泽百姓的创新举措。
杨红刚是分片包干赵店村的“电力片警”,他口袋里常年装着一本用电记事本,稍稍有空就深入包干区走访用户了解用电情况。今年春浇时期,赵店村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00余亩,村中新修的一口机电井因距离电源较远无法抽水。杨红刚得知情况后,立即汇报所里,并组织5名员工加班加点义务架线。原本5天才能完成的工期,只用了3天就竣工通电,300余亩干涸的秧苗得到了及时灌溉。该村村长李承云看着清澈的水哗哗地流进农田,高兴地拉着杨红刚的手连声说:“供电所的服务就是好,上门帮我们解决困难,太感谢了!”
“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啦,见到供电所师傅的次数越来越少啦”。新城镇丁村村民周海笑着说。
截止7月底,该所共受理95598报修5次,故障报修30次,上门服务30次,受到用户好评,客户满意率100%,行风评议第一名。
多管齐下强素质
“如果没有柴俊海老师,我不可能进步那么快,更不可能进网作业”,员工王立岗说。为了尽快提高员工业务素质,该所新老员工结成“互帮对子”,在工作中开展一带一训练,同时,每月集中组织人员进行一次技能学习,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推行每日一题,每月一次互相问答活动,有效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现在,我们所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呀!”所长周希斌自豪地说。目前,该所员工柴俊海、侯建斌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农电优秀人才称号,所内39名农电工全部取得了上岗合格证和进网作业电工证,其中,28人取得了中、高级职称。
“群雁高飞头雁领,龙舞苍穹靠头昂”。临汾供电分公司以新城供电所创建经验为模板,推出“1+2”创建模式,带动“侯马新田、洪洞大槐树”2个所积极开展国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创建。丁陶小镇的那一抹国网绿正在“你用电,我用心”理念的渗透下,在临汾大地上谱写着电网律动之歌。(通讯员 范晋宁 陈爱红 韩晓婧)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