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建设经济强市实现率先发展纪实

2011-08-17 09:4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气势恢弘的中镇文化广场。

霍州市委书记陈纲(右三)在重点工程建设现场调研。


曾经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民生欠账较多的霍州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令人心潮澎湃的“成绩单”:
2010年,霍州市财政收入突破16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
2010年,霍州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5天,比2006年整整多出310天;
2010年,霍州市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1%以上,高于全省近30个百分点。
全省蓝天碧水先进市,信访处置先进市,省级卫生城市,安全生产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绿色名市,全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市,临汾文明和谐城市……
一个接一个含金量颇高的称号,让生活在这方古老土地上的霍州人民骄傲地喊出自己的心声:“谁不说咱霍州好!”
霍州何以能破茧成蝶,一举颠覆外界的传统印象?
霍州人说:因为我们有敢于担当、实干践诺、赤诚为民的好领导;有团结奉献、拼搏争先、不畏艰难的好队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的力量,让霍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实干践诺 履职尽责
如同许多过度依靠资源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一样,长期以来,产能低、能耗高、工艺落后的洗煤、焦化等众多小企业在霍州遍地开花,给霍州扣上了环境污染严重的“帽子”。2007年,霍州全年二级以上天数只有78天,环境污染全省倒数。
2008年4月,陈纲调任霍州市任市长,金融危机、环境压力、安全生产、和谐稳定,困难重重的现状摆在了他的面前。
因环境污染问题,上任不到一个月的陈纲在省政府梅山会议厅被省长当面诫勉谈话。
霍州,何去何从?
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广泛征集意见后,陈纲找到答案:不破不立,要先治理后发展。霍州的突围就在于走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路子。
于是,一场“环境保卫战”在霍州大地全面打响。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的霍州人无不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一次性强制取缔60家洗煤厂和118家腐殖酸加工企业;煤焦、电力企业全部安装挡风抑尘和喷淋设施;投资5000余万元清理垃圾、完善设施,增加清扫面积10万余平方米,设置市乡保洁环卫人员600人;投资4380万元实施矸石山生态整治,7座矸石山由黑变绿,恢复地貌近千亩;投资1300万元实施汾河支流南涧河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造林3万多亩、通道绿化54公里,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
枯燥数字的背后,是一幅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壮丽画卷;是一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之歌。
整治效果立竿见影。2008年,霍州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4天,比2007年多出226天,全省排名前移34位,首次顺利通过全省蓝天碧水工程考核,一举摘去了环境污染全省倒数的“帽子”;2009年二级以上天数314天,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霍州人民迎来了久违的蓝天碧水。
在环境治理取得成功后,霍州再踏征程,2009年9月,陈纲担任霍州市委书记,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霍州市委响亮提出了“建设三晋经济强市、实现整体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
转型发展的热潮立时在霍州掀起。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霍州经济逆势上扬,财政收入突破13亿,创下历史新高,增速达到25.88%。
2010年,霍州乘胜前进,斥资百亿启动了52项重点工程,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齐心协力建项目”的良好局面。一项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一场场攻坚战役的稳步推进,为霍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霍州以大手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路,在工业方面实施了国电“上大压小”、兆光发电二期、化工公司节能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了香港华润、中石油昆仑能源和山西焦煤、国新能源等大企业;农业方面实施了特色经济林、无公害蔬菜、规模养殖“三大基地”建设,培育了梨湾小米、霍山兔肉等一批特色产品;三产方面以旅游为主导,瞄准国家5A级生态旅游景区目标,携手大企业重点开发建设七里峪,深度开发陶唐峪、悬泉山,整体修缮霍州署,致力打造“中镇霍山、华夏州署”两大品牌。
霍州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高标准建成了中镇文化广场、永和生态公园、霍东大道等重点工程,新增城区面积6.3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一个霍州老城;建成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城市功能趋于完善。
这些项目的实施,使霍州经济社会转型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霍州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亿元,同比增长22.8%,财政总收入完成10.96亿元,增长24.88%。
“将曾经的乱坟岗修建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为市民打造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让霍州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现代都市生活。”正在中镇文化广场百米浮雕 水幕墙前信步走过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中镇文化广场、永和生态公园的修建,结束了霍州建市20年来没有综合文化广场和生态公园的历史!”

铁肩柔情 赤诚为民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如果不能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种发展毫无意义。”霍州市委书记陈纲如是说。
2009年9月,霍州市蓝天学校初三学生朱勃陶,不幸被查出患有罕见的布加氏综合症,治疗费需要20万元,这对家徒四壁、债台高筑的朱勃陶一家无异于沉重的灾难。正在下乡途中的陈纲得知情况后,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会上当场募集捐款15万,使朱勃陶顺利入院治疗。
临时的、个别的救助,只能让少数人受益。如何让全市所有的鳏寡孤残都有饭吃、有学上、有医看、有事干、有人管?
那就是建立一套长效救助机制。霍州完善了原来的临时救助办法,制订出台了《四类困难家庭学生和农村80岁以上老人固定救助方案》,即对城乡双亲亡故、单亲亡故、个人重大残疾、父母一方重病卧床的四类困难家庭学生和农村80岁以上老人实施固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标准每月66元至150元不等。
这一举措开了全省先河。两年来,已有1550余名学生和1332名老人接受了救助,市财政每年在这方面支出达300余万元。
政之所行,民生为先。围绕民生走转型发展之路,霍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项项“民生”大单开出:投资近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霍州一中配套工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采取单位包联、企业捐赠、政府补齐的办法,投资300万元对全市所有学校的2.4万套桌椅全部更换;投资664万元完成了乡镇文化站、农村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和灯光球场建设;投资730万元实施了广电播控中心建设和无线数字村村通工程,在全省第一家开通农村无线数字电视;投资640万元重点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卫生室达标工程,完成了霍州人民医院医技门诊楼建设,并成功创建“二甲”医院;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1所社会福利中心和6所乡镇敬老院,对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孤老优抚对象实施集中供养和服务,使霍州集中供养能力达到70%,提前5年实施省定目标。
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了多重保障,真正实现了“五有”目标。
霍州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连年占到全市财政总支出的65%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2010年,民生方面的支出更是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71%。
霍州每年拿出500余万给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8万人,广大农民病有所医,杜绝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政策性惠农资金,累计达到3.6亿元;2010年,霍州全年培训劳动力7000余人次,新增就业岗位5400余个,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困难人员就业800余人,有效解决了下岗职工就业难的问题。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保险的覆盖面、补贴标准持续提高。
今年,霍州又把新医院、职教中心、热电联产、县乡公路改造、标准化学校配套、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列入工作重点,夯实了“五好”之基。

襟怀坦荡 敢于担当
在霍州,陈纲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任何人可以随时拨打他的电话。不仅如此,他要求所有领导干部“手机常开,办公室门敞开,让群众找得见”。他认为,群众找干部反映问题是权利,干部为群众解决困难是责任。
霍州提出“抓信访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稳定、就是抓发展”。将信访工作同保障民生、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科学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信访工作在霍州被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信访工作成为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必修课”、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检验群众工作的“大考场”。
霍州以领导接访为先导,采取“直通式”工作方法解决重大信访问题。陈纲主动肩负信访“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落实信访接待日制度,牵头解决信访难题,坚持每周一上午九时固定接待来访群众。在他任霍州市委书记一年期间,亲自接待群众来访138件326人次,办结115件,先后解决了霍煤教师工资套改、鼓楼花园小区供暖配套、陶瓷公司职工养老保险等30余起集体上访案件和一大批影响和谐稳定的信访积案。
在信访工作中,有时群众反映问题会涉及多方面、多部门,难免遇到政策打架、责任不清,如果各部门推诿扯皮,那势必造成群众找来找去、结果还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最终将导致办结效率降低、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以及越级上访。霍州以协调联动为关键,采取“联通式”工作法化解跨部门信访问题,市信访服务中心整合全市12个乡镇、街道办和20个市直部门专人驻中心办公,形成了力量整合、上下联动、快捷接访、集中办公、妥善处置的大信访格局。一年来,霍州共化解涉及两个部门以上的复杂信访问题16件。除此以外,霍州还建立了市、乡、村三级信访服务网络,推行信访服务三字歌、信访工作四诊法和五通式解决信访问题模式,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霍州的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霍州的信访工作,已经实现从信访局主抓转变为全社会齐抓,从“人要留住”转变为“事要解决”,从突击集中解决转变为日常及时化解。
作为曾经的信访问题大市,霍州创纪录地实现了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期间零上访,并荣获信访处置先进市的称号。
2010年8月,省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阎根生在霍州检查指导工作时,对霍州提升总结的信访服务三字歌、信访工作四诊法和五通式解决信访问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临汾市在霍州召开信访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会,推广了霍州信访工作经验。
2010年,霍州共接待群众来访189批273人次,办结158件,结案率达85%,赴省进京信访总量下降了82%,呈现出信访办结率、停访息诉率、群众满意率提高和非正常访、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总量大幅下降的良好态势。
总结霍州市近几年处理信访问题的经验,最根本的就是他们把信访群众当亲人,把信访群众反映的事当家事,把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信访工作放在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首要位置,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从源头上治理、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
霍州坚持“变难点为亮点、变弱项为强项”的工作原则,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抓住要害、解决关键,以特殊之举应对困难之局,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对外形象整体提升。
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矛盾化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群众自然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领导的热情、群众的激情化做强劲的发展动力,铸就了新时期“团结奉献、敢于担当、实干践诺、拼搏争先”的霍州精神。
霍州以大智促发展、以大爱保民生、以大德壮队伍,必将实现跳跃式、大跨度、整体率先向前发展。
6月11日,在霍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纲向全市人民再次郑重承诺:今后的五年,霍州将紧紧围绕“建设三晋经济强市、实现整体率先发展”这一目标,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四化战略,奋力打造“工业强市、旅游大市、物流旺市、宜居新市、人文名市”五市品牌,强力实施“转型升级、人才创业、城镇扩张、生态宜居、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党建创新”八项工程,在全省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再造一个新霍州。
放眼今日之霍州,地气旺、人气旺,处处充满盎然生机!(记者 高秀云 柴云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