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30 08:2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随行的专责工乔励告诉记者:“这个工地是由河北电建二公司承建的。”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登上了一台150吨履带吊车,来自石家庄的司机师傅郭树标正小心翼翼地将磨煤机设备吊往锅炉车间,看到郭师傅将材料准确“着陆”后,记者便来到了他的驾驶室,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么大的铁家伙,驾驶室竟然不到1平方米。
郭师傅告诉记者,他每天就在这里面上班,最忙的时候一干就是12个小时,记者仔细看了看他的驾驶室,一条看上去已经快“退休”的毛巾,一个表面已经磨得模糊的旧水杯,这就是每天陪伴他的东西。他告诉记者:“我是去年4月份来到工地的,基本上一个月回一次家,在这里主要负责设备吊装。”从他疲惫的表情,记者看出来他已经很累了,然而他却说:“我们加班基本上都是自愿的,干起来就想不到累了,发电厂是造福老百姓的,耽误一天工期,就会少发很多电。”第一次接触这些“装甲兵”,记者不禁在心里面为他竖起大拇指。
随后,记者又跟随乔励登上不远处的一台200吨履带吊车,由于是下午4点多,火辣的阳光刚好射在面朝西面作业的司机师傅李绍峰脸上,他把毛巾往脖子上一搭,不停地擦着额头的汗。他告诉记者,现在吊的正是从锅炉到烟筒的通道,从下午2点到工地钻进驾驶室内,到现在还没出来过,大家都在赶进度,如果有一个环节掉了链子,整个工期都会受影响,有的时候自己晚上加班也要干。
离开工地时,整个2号机组工地的道路已经被一台又一台忙碌的吊车占满了。走出工地,记者在感慨这些“工地装甲兵”成为我们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同时,更敬佩我们的工人师傅从未丢弃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