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越看蒲县

2011-10-15 10:1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金秋十月,走进蒲县,迎面扑来一股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浪:满山的核桃树连成一片片海洋;一条条柏油路从县城辐射出去,贯穿于农业产业化基地;30座马铃薯原种繁育网棚已开工建设,年产200吨胱氨酸非煤项目正在试产,县城段河道恢复治理一期工程正式蓄水……一大批项目的建设,为这个山区小县城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充满希望的蒲子大地上,该县收获了累累硕果。今年1月—8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7%;财政总收入完成9.97亿元,同比增长62.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10255.7元,同比增长1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10元,同比增长13.5%。
该县县委书记邓彩彪说:“蒲县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推进转型跨越、实现先行发展的要求,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民生改善上,出力流汗、尽心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既定目标奋勇迈进。”

园区化承载 新型工业旗舰引领

近日,笔者在蒲县宏源煤业集团长益晟发电厂看到,洁净整齐的控制室里,仪表不断变化的数字印证着该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
仅上半年,该集团上交税费3.4亿元,一举成为临汾民营企业纳税大户。
宏源集团的发展模式是该县新型产业领跑全县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率先完成整合任务。煤矿数量由98座减少到24座,产能由800万吨/年跃升到2000万吨/年。
通过打造煤—电—建材、煤—焦—化、炼铁—铸造—加工三条产业链条,推动焦化行业向“焦化并举、以化为主”转变。力争到2012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煤不出境,到“十二五”末,煤炭就地深度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产煤大县,要想做优做强,必须坚持构建“多元”产业格局,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开发才能全面破题。“十二五”时期,该县以支柱产业多元化为方向,启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以骨干项目为支撑,全力打造园区建设、新矿井建设、非煤项目建设“三大战役”,加速推进工业新型化,打造转型跨越第一支撑。
在全县布排了县东循环工业园区、黑龙关加工制造暨新型建材工业园区、蒲城煤电化工业园区、薛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肖家沟现代物流园区五大园区,借此形成工业新型化聚集的新平台。
新矿井建设全面提速。24座整合改造矿井批复率达83.3%;累计完成投资26.1亿元,已建达到规划产能两座,年底再建成6座,明年全部投产,全县煤炭产能将达2000万吨。
在发展非煤产业上,该县更是将其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头戏。目前,投资7.73亿元的龙祥干法水泥项目,60万吨粉磨站正式投产;冠鑫年产5万吨精密铸件项目、赢晟园年产1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均可在年底投产达效;易恒天酒业3000吨白酒生产线项目二期配套设施基本完成;中煤煤电焦化、国电10万吨油母页岩、阳煤20万吨预焙阳极、潞安3万吨高速铁路轮对铸造等项目力争年内开建。

基地化支撑 现代农业高歌猛进

   “十二五”期间,该县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启动实施五大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优质马铃薯工程、5万亩优质苹果、5万亩优质小杂粮工程和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同时,把优质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打造成全省烟叶种植示范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使农业的特色、规模和品牌三大优势初步形成。
“蒲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薛关镇党委书记卢志俊介绍说,“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不但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引导乡镇各打优势仗,各唱致富曲。年产200吨万国全胱氨酸、隆丰豆制品加工两个新建项目已于5月底投产,正茂核桃、昌源粉丝、实美食品、昕源糯玉米、龙泉养殖、山野养殖、蒲子馨香紫苏等项目的改扩建工程年内投产;蒲园生态农场,完善配套休闲设施,特色种养业和“绿色”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效益日益提高。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三农”的无穷魅力在这片热土尽情绽放。

多元化共融 第三产业快马加鞭

在农业示范园区——山中乡蒲园生态园徜徉,酒不醉人景醉人。成行成行的苹果树、梨树、山楂树硕果压枝头。
今年4月26日,为期一周的首届中国·山西·蒲县东岳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全方位展示了“诗意山水、文化蒲县”的崭新形象。
县长闫建国介绍说:“蒲县生态优美,魅力独特,是黄土高原极具特色的人文生态旅游胜地。远在1.2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唐尧时期,尧的老师蒲伊子曾隐居于此。境内奇峰异洞,大峡深谷、古老文物、建筑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强大优势”。
据悉,该县现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08处。自然景观有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洞山天然林保护区、峡村峡谷等景区,人文景观除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单位东岳庙外,还有井沟战役主战场遗址、真武祠、段云书艺馆、蒲园生态园、铺子文化宫等;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42.5%,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创造了“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县”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目前,以国保品牌柏山东岳庙为突破口,已编制完成《旅游总规》和《柏山东岳庙景区控制性详规》,完成东岳庙修缮及山体加固工程,完成西戎故居修缮工作,并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形成以柏山、翠屏山、蒲园生态农场、西戎故居、井沟战役遗址为主的“一线五点”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在采访中,笔者一面为该县美景陶醉,另一面为独具特色的物流产业赞叹不已。
该县依托山西中南部铁路,整合现有运输企业和个体运力,瞄准建设西山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围绕煤炭、农产品、基建材料运输形成的强大运力,年内完成规划、启动实施肖家沟现代物流园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通讯员 辛耀恒 张鹏 陈良芳)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