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济苍生

2012-03-13 09:1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雄奇太行,绵延千里。崇山峻岭间,古老的沁河蜿蜒而过,湍湍水声和着寂寥的山野,重复着亘古不变的节拍,世代惠泽沿线百姓。
而今,这条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将“东水西调”,为曾经享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的临汾注入新鲜血液,润泽古老的平阳大地,为满足临汾市汾东地区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恢复汾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水,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解决水的问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兴水战略,建设了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十二五”开局之年,又全面启动山西大水网建设,为全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全省“十一五”期间应急水源工程和山西大水网建设“两纵十横”中第七横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沁入汾工程从1955年提出构想,到上世纪70年代着手进行规划勘测、设计论证,再到1993年总干工程草峪岭隧洞作为前期工程开工建设,直至今天以和川枢纽为龙头,与正在建设的五马水库和已建成的曲亭、涝河和巨河水库形成“长藤结瓜”式的供水体系,整整走过了56年的艰辛历程。
2012年初春,记者来到引沁入汾工程建设工地。极目远眺:但见翠绿的山峦间,一座大坝巍然挺立,输水渡槽宛如一条巨龙正在向前延伸,山水辉映,好一幅引人入胜、气势恢宏的图景!
临汾市引沁入汾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世杰告诉记者:“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自2008年4月开工以来,广大建设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的奋斗目标,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山西水利精神,以抓质量、促进度、保安全为宗旨,在工程建设战线长、时间紧、任务大的情况下,攻坚克难,争分夺秒,使各项工程稳步推进,年底即将全部竣工。届时,引沁入汾工程每年将向临汾汾东地区调水1亿立方米,改善和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彻底改善临汾汾东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使临汾这个山西经济大市、农业大市、矿产大市、文化旅游大市转型跨越的步伐更加快速、有力!”
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引沁入汾,将使汾河和沁河双双“牵手”,造福三晋人民。引沁入汾,将使汾河下游两岸百姓期待中的清水复流美景指日可待,实现临汾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有着“华夏第一都”之称的临汾市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日趋紧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多年来汾河水量日渐枯竭,汾河中游一度处于断流局面,导致临汾盆地供水不足,下游河段也污染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调配利用山西地表水资源,引丰沛的沁河水入汾河流域就成为解决临汾市汾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惟一选择。
引沁入汾工程总投资8.5亿元,全长110公里,建设内容为“一库、一总干、二支线”。一库,即马连圪塔水库,库容4.25亿立方米;一总干,即安泽县草峪岭隧洞,长20公里;二支线,即上线跨越浮山、翼城,下线跨越古县、洪洞、尧都、襄汾,覆盖了临汾市汾东7县区。其中,草峪岭隧洞于1993年9月率先开工建设,2003年7月贯通,为整个引沁入汾工程的建设开启了新篇章。马房沟提水工程作为引沁入汾一期临时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建设,2004年竣工通水入涝河水库。至此,引沁入汾工程下支线工程骨干框架已经构成,引沁河之水、泽平阳大地的愿望终于实现。
然而,由于马房沟提水枢纽缺少调蓄功能,运行中水资源严重不足,不能正常运行,致使上述两项工程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临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马连圪塔水库仍不能立项上马的情况下,兴建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工程由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移民工程三部分组成,2008年4月开工,2010年5月完工,实现了三年工期二年完、提前一年通水受益的目标!
目前,枢纽工程和川水库已全面竣工。输水工程把原建成的草峪岭工程与新建的和川水库工程连接,工程变提水为自流引水,大大提高了引水量和水源保证率,节约了运行成本,极大地缓解了汾东地区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
引沁入汾,将基本实现沁河中小洪水用起来、大洪水蓄起来的目标,改变沁河水不浇山西地、沁河沿岸人民望水兴叹的状况,实现沁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利用沁河水的梦想,并为山西大水网建设跨流域调水提供一个生动的样本。
安全和谐的科学管理
引沁入汾,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沿岸人民的切身利益。
负责实施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中输水工程的临汾市引沁入汾工程建设管理局领导一班人,本着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优质平安工程,造福子孙后代。
针对引沁入汾工程战线长、隶属关系复杂、工程建筑种类繁多、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临汾市引沁入汾工程建设管理局始终坚持质量与安全并重,以科学的管理推进工程建设。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健全质量检查管理机构,配置质量检查管理人员,使质检工作从组织上有了保证,同时制定出详细的质量管理措施和制度,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前对原材料、设备、技术人员是否到位等严格监督检查;施工中对工程关键部位工序和施工环节进行24小时旁站监督,实行一个工序一检查,一单元一签证等;施工后对已形成的施工成品进行抽样检查,建立专门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验化验,对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实行了工程质量终身制,明确责任、分工到人,不断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创建优质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该局创造了全年施工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85%、安全施工零事故的优异成绩。
结合工程进度,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各建设单位争分夺秒,使原计划建设期为3—4年的工程工期缩短到两年,以最快的速度让汾河与沁河“牵手”,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
两年来,临汾市引沁入汾工程建设管理局一班人充分认识引沁入汾工程对我省实现汾河流水哗啦啦和解决临汾市汾东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不断的进取中逐步构建了一个内外和谐的新格局。
移民工程以民为本。该局在完成输水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又启动了和川水库移民工程,他们和安泽县委、县政府紧密配合,按照“移得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抽调水利、土地、林业、电力和乡镇等相关人员,对库区搬迁人口、土地、树木、房屋设施进行了认真核实,并逐户签订了赔偿搬迁协议,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了移民新村,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社会的稳定。
引沁入汾,造福千秋。该局一班人心系民生、忘我奉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工程的优质、安全、高效,在临汾市转型跨越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尾声
作为临汾市“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重点工程,引沁入汾工程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工程开工以来,省市领导和省水利厅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视察、指导。2011年4月29日,省长王君在临汾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和川引水枢纽工程,详细了解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对沁河水自流引入临汾地区、水资源合理调配、缓解工农业用水紧张状况表示满意,并要求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沿途和下游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道及管网的覆盖范围,服务和造福地方群众。(本报记者 赵京红)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