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柴云祥)泥石流沟建起了拦挡坝,滑坡山体被“加固”,灾害危险区竖起了警示牌,应急避险卡送到家,监测责任明确到人……
近年来,我市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重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抓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构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摸透地质“坏脾气”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中下游,地形为东西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地貌类型依次为黄土丘陵及残塬、中山、盆地及低山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1/2。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市的优势,但由于各类矿山企业的开采及公路、城乡建设,造成了我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构造地裂缝、泥石流、潜在泥石流等,全市共发现直接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达2323处,主要分布于矿山集中分布区和西部黄土残塬区。
据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相关人员介绍,截至2009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197处,已造成23962.27万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和181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霍州市最大,达4331.62万元,占经济损失总额的18.03%,其次是尧都区,达3217.50万元,占经济损失总额的13.39%。从造成损失的地质灾害类型上看,地面塌陷与地裂缝损失最大。可见,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是造成我市现状经济损失的主要灾害。
从受灾体来看,房屋经济损失最严重,达12548.41万元,占损失总额的52.37%,其次是耕地、道路、水资源、林地、水利设施等。尧都区一平垣乡杨家坡等7个村就曾受煤矿开采影响产生大量地裂缝、地面塌陷,耕地受损、地下水枯竭,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
科学防治“不怠慢”
“地质灾害是天灾,也是人祸,全市232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测经济损失共计187586.86万元,人数预计达到12.86万余人。数额巨大,数量惊人,直接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必须做到科学谋划、扎实工作,为百姓撑起一片平安的天空。”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负责人不无忧虑地向记者介绍。
为了高效应对地质灾害,我市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先后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摸清了辖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及损失程度等,圈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初步建立起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首先,成立了以主管副市、副县(区)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安监、气象、民政、卫生等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二是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机构,市级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指挥部和地质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逐级落实了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并层层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四是市、县(市、区)每年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五是制订并实施了地质灾害隐患的险情巡查、应急调查、汛期值班制度和灾险速报制度,保证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预报的有效开展。
2010年初,我市国土资源部门经过反复论证,编制完成了《临汾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这是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纲领性资料,《规划》以2008年为基准年,科学分析了2009年至2015年我市地质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纺织部署、实施保证措施,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群防群策避灾难
今天洪洞县好义村村民张国福说起发生在2011年7月18日的事情还心有余悸,他总是抑制不住感激之情时常对人们说:“是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救了他家8口人的命。”原来,2011年7月18日气象预报即将要下大雨,洪洞县国土资源局立即组织人员对重点资质灾害点进行排查时,发现张国福家所在地有危险,立即对其进行了强制搬迁。不料,第二天就发生了黄土崩塌,张国福家的3间平房被埋。
这是我市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一起典型的紧急避险的案例。目前,我市17个县(市、区)已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2323处灾害都有专门的监测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落实到了最基层单位(村)与个人,防治工作及时到位。
近年来,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先后对一些受损严重的村庄采取搬迁、房屋加固等防治措施,有效减轻或避免了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临汾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显示,截至2008年底共对8个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治理,其中乡宁县毛则渠煤炭有限公司与曲沃县豹峪沟铁矿矿山环境治理属于国家项目。对39个村庄进行了部分或整体搬迁,另外还有一些地质灾害勘察治理项目,如乡宁县城北山区地质灾害勘察属于国家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有效减轻或避免了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另外,在我市大运高速公路、南同蒲铁路、出海大通道、霍侯一级路、乡宁-浮山拓宽路、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沿线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以及采空区进行了治理,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截至2011年,我市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治理工作,全年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305处,全部明确监测人和监测方法,制定应急预案。15个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将预警信息通过传真、电话、手机短信及时通知乡镇、村负责人和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发放应急避险明白卡2.75万份,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393处。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各县明确2名应急专家,一旦发生险情和灾情,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和抢险。17个县全部修订完善了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做好应急抢险各项准备工作。
去年吉县全年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对359户、1050人进行搬迁避让。尧都区做到了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落实,不重不漏,不留死角,2011年共发布预警信息820条。特别去年9月份持续强降雨期间,由于预警及时,先后有7个村出现了由于雨水浸蚀发生房屋、窑洞和羊圈倒塌之前,组织260余名群众采取了撤离避险等针对性应急措施,没有发生任何人员伤亡事故。
2012年3月1日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十年来,我省首次对该条例进行修订,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期限、地质灾害防护重点等内容成为其中的亮点。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保障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有信心会同相关部门,加大防治地质灾害力度,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百姓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