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3 09:5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然而,好景不再。曾几何时,一座座四合院和遍布城内的一棵棵大树逐渐消失了。让临汾人民自豪的那些花果树,也已经与城市发展规模、与昔日的花果城不相符。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延伸,城市加速膨胀,人口急剧增长,路上塞满了汽车,整个城市充满着拥挤和嘈杂,大街小巷失去了宽松与悠闲。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使人们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临汾城市在发展,带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无限的便捷,也带给他们满眼的无奈,绿地稀疏,公园寥寥,行道树除解放路、向阳路、迎春北街、平阳北街等少数主干道路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外,次干道大多数是低矮瘦小。夏日街上的人们只能忍受头顶的炙烤和地面的灼热,冬日也难以寻找散步、锻炼的绿茵,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生活在城市应有的惬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市民开始认真审视他们身边的城市环境。绿化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不再满足于路平、灯亮、小巷畅通等基本的生活所需。在水泥森林的压迫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享受绿地,享受公园,享受骄阳下的绿荫,享受花草散发的芳香。
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强烈愿望。那么,临汾离省级园林城市的路究竟有多远?尽管与全省兄弟城市横向比较,太原、长治、晋城、阳泉已经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大同、朔州、晋中已经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并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吕梁已申报了省级园林城市,与我们临汾为伍的运城、忻州落在了后面。全省园林城市(县城)创建中,我市16个县(市)只有侯马(国家级)、洪洞、古县三个县(市)创建成为园林城市,创建率只达到18%。而长治市11个县(市)已经创建8个园林城市,创建率达已达到73%。
但是,对照《山西省园林城市标准》,我们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我们有很好的基础条件,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百姓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只要明确目标,一鼓作气,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山西省园林城市标准》有63项考核指标,是对城市综合水平的考量。其中有管理制度、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涵盖了城市多个方面。通过对照自评,我们大部分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尤其是随着汾河生态公园的竣工开放,市区绿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都有很大提高,成为了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我们的主要差距是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不够,标准不高,这是影响我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瓶颈”。根据《山西省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要满足500米服务半径要求。而市区中心区既没有综合公园和专题公园,街头游园也是寥寥无几。仅有的几块街头绿地,也是象征意义上的点缀,缺乏特色,千篇一律。能够融合临汾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突出城市特色和个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园林绿地更是少之又少。市民在茶余饭后寻找一块僻静地散散步都成为一种奢侈,大家只能在仅有的几个广场中忍受着人山人海的嘈杂。而相比之下,晋城市各类公园遍布市区,长治市大型综合性公园和专题公园有25个,街头游园绿地达143块,基本达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踏入城市,满眼皆绿,让人感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健康和幸福。
另外,园林城市创建氛围方面存在着宣传不够、参与不力等问题。大部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进展和动态缺乏了解,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不强,擅自侵占城市绿地和乱砍乱伐树木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护绿光荣、毁绿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按照《山西省园林城市标准》,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要达到85%以上,但是,大多数单位和小区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庭院绿化工作缺乏活力。
从我市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至今已经五个年头,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园林绿化建设,与其他城市相比,与园林城市标准对照,我们确实还有一定差距。正视差距,迎难而上,是临汾创建园林城市的唯一选择和紧迫任务。
今年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要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全面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整治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重视,对改善百姓生活环境的重视,使全市人民看到了希望,市民渴盼已久的生态绿色家园指日可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园林城市创建的理念播撒进每个临汾人的心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全面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开放、富裕和谐的生态家园。
这是我们临汾人民共同向往并应享有的福祉。
然而,我们的园林城市该如何去创?如何创出我市园林城市的特色?实现明天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悉心正视,需要我们审慎思考,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更需要我们大胆突破!
市园林局局长 孙宣东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