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 放飞希望

2009-08-13 14:5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体验1:走向社会 自食其力
如今,独生子女日渐成为社会的主体,因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大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着生活能力的缺陷,他们在家中的日常起居,都是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我独尊。“感受生活”素质训练的活动,主要培养青少年的自主生活能力和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活动规定小记者每人带2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在侯马商业区范围内,通过自己找工作换取3天的吃、住、行费用。小记者史泽斌以前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开支都由父母提供,无论是4元钱的绿茶还是10元钱的零食,每次都是很大方地花出去,根本不去考虑钱是怎么来的,更不用担心钱花完了就没有了,父母那里有花不完的钱。父母的钱是怎么挣来的,他没有想过。7月11日,15岁的史泽斌和参加活动的其他4位同龄人第一次踏入了社会寻找工作。他们先到繁华的新田路上的门面房寻找工作,尤其是挂有“招聘”二字的门店,更是信心百倍地去沟通,然而在介绍完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后,满怀的希望遭到了拒绝。
快到中午饭的时间了,小记者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出80多家商铺,终于在新田市场二楼的一家文体店找到了工作,小记者们欢呼雀跃,第一想法就是“可以养活自己了,生活有保障了”。虽然是体验生活,但小记者们在工作岗位上,都能认真负责,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体验2:融入社会 感受恩德
从古到今,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尽一切努力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愿苦孩子。可是,对于父母的付出和爱护,如今大部分青少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懂爱的艰辛,或者更习惯被爱。通过“感受生活”素质训练,就是让小记者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加强对爱和感恩的理解,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小记者李荣辉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父母面 前,只要是自己要求的,家长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当做了父母“应尽义务”。通过“感受生活”活动,他体会到父母持家不易,更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他表示,今后在家中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天给父母倒一杯茶,更要好好学习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的第一天正好是小记者史泽斌的生日,当晚,他的父母专程为他买来了生日蛋糕,小记者们共同为他庆祝这次不同以往的生日,通过一天的辛劳,史泽斌不仅感受到这份生日蛋糕的“甜美”,更感觉到父母那份深厚的爱,他第一次流着泪,拥抱了父母,深情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个场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小记者,看着拥抱在一起的幸福一家人,小记者们更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亲情,对父母的恩情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体验3:回报社会 知恩图报
和谐社会的构建,永远也不能缺少有责任感的人,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培养他们做人的根本,学会感恩,从而树立服务他人、报效民族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他们敢于对自己负责,好好学习;敢于对家庭负责,孝敬父母;最终做到对社会负责。
活动中,5名小记者在一家商店工作了不到一个小时,店铺的老板为了鼓励他们体验生活,给了他们50元钱,但是,他们拿到钱后认为他们干的活少,老板给的多了,经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退给老板20元。在活动的第二天晚上,团队成员李荣辉与杨铭提议:“天气热,我们也不要住旅馆了,住露天广场,把钱节省下来。”大家很赞同,他们露宿新田广场的条凳上,可是,老天却要故意考验他们,晚上断断续续下起了小雨,每次都是打湿地皮就停了,逼得大家一晚上换了好几个地方,才熬到天亮。虽然晚上没有休息好,但是小记者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更需要的人。第三天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毫不犹豫地把三天挣来的127.5元钱捐赠给了四川青少年基金会。
组织者王高峰说,短短三天时间的感受生活,小记者变化非常大,从饭来张口变为自食其力,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从大手大脚花钱到五角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但却把劳动成果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帮助更需要的人;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和小记者参加这种活动,从而感知父母的情怀和老师的恩德,理解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加深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情,常怀感恩之心,学会知恩报恩,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通讯员 孙凝/文 刘峰/图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