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痴心写千篇

2012-08-29 09:1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王德贵出生在帝尧活动中心地带的襄汾县陶寺乡中梁村。他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华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参加革命后,又能够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他能为文,会书法,还是一位诗人。他曾在三个县担任县委书记,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尤其在洪洞县任县委书记时,积极创办《古槐》刊物,亲自撰写发刊词和诗词文章;1983年,在他积极支持下,洪洞县承担筹办了有著名作家从维熙、刘绍棠、林斤澜、邓友梅、刘心武等参加的临汾地区文学创作讲座,各地作家和文艺工作者闻讯前来,盛况空前,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离休后,他更是专心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1990年担任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二十多年来,忙里忙外,编书撰稿,孜孜不倦,努力奉献,为三晋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延揽人才 组织队伍
王德贵曾说,我离休后,比当县委书记时还忙。的确是这样,因为王德贵当官不揽权,班子成员明确分工,各执其事,各负其责,他从不越俎代庖,因此他当县委书记当得潇洒,而副会长这个角色,却要实地去干,还往往是些十分具体繁杂的事,他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去干,还要干成、干好,干出成绩来。
1988年,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临汾地区立即建立了由原地委书记董启民牵头的筹备小组。王德贵积极参与,组织人员,召开会议,筹备建立机构,聘请省内外临汾籍和曾在临汾工作过的有名望的老领导和专家,由30名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他担任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理事队伍不断壮大,1991年发展到94人,有12个县市热爱历史文化的同志参加到研究会中,在全区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三晋文化研究的网络。同时,还和中国西厢记研究会、山西石刻学会、山西师大戏剧研究所等学术单位和社会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1995年,王德贵担任常务副会长后,更加注重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特别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被誉为“临汾文化的脊梁”。而这些仅仅是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积极投入到历史文化的抢救、研究、撰写之中。

抢救遗产 泽被后人
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一成立,在制订课题计划时,有的理事提出“文革”前由名老艺人口述抄录下来的200多个蒲剧传统剧本,虽经动乱,还有幸保存下来。但当年口述的老艺人多已去世,这些手抄本一旦损失,将无法补救,只有把它校勘出版,才能代代相传。王德贵积极支持把校勘出版《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列为首选课题,担任总编审,并自告奋勇负责非常难办的筹措经费工作。校勘传统剧本工作量大,承担这一任务的又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十分辛苦。王德贵对校勘工作相当重视,常常到校勘处看望大家,还写诗鼓励道:“年迈花甲古稀/体弱力衰多疾/为弘扬民族文化/为抢救蒲剧珠玑/花昏的眼靠放大镜借助/颤抖的手凭事业心激励/数百本剧目逐段逐句的校勘/千百万文字一笔一画的落纸/变师徒口传有戏无本的历史/让后人知晓古老梆子的瑰丽/课题使命完不成/老骥耕耘不止。”历经6年时间,完成了197个蒲州梆子传统剧目的校勘出版工作,著名作家西戎评价说:这是“功德无量,泽被后人”的大好事。2000年1月10日《山西晚报》以《抢救手抄蒲剧孤本》为题报道此事时,配发《功德无量》的社论中说:“临汾地区几位退休的老同志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煌煌赫赫的20卷计750万字的巨著收集了蒲州梆子的197个剧目,即使在全国来看也算是绝无仅有的壮举。”王德贵担任常务副会长以后,根据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安排,把在全市范围内搜集碑刻列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成立了《三晋石刻总目·临汾市卷》编辑委员会,他亲自组织安排各县市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跋山涉水,访村问寨,查阅资料,编纂文字。历经两年多时间,共登记造册记录了上自北魏、下至民国的碑碣4003通,搜集碑文数百篇,编辑出版了《三晋石刻总目·临汾市卷》,其中文字58万,收入拓片47幅,碑碣、墓志铭、石楹联等2182件,成为编纂《三晋石刻大全》县、市、区卷的重要依据。2007年,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又把编纂《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县(市、区)卷作为重要课题,为指导督促这一任务胜利完成,编纂指导组副组长王德贵利用自己过去在洪洞县工作期间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深入到洪洞县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研究确定编纂人员,落实需要经费,使洪洞县编纂工作走在前列。2009年8月,《三晋石刻大全·洪洞县卷》在全省首家出版。2009年9月25日,在省城召开的出版座谈会上,刚刚出版的《三晋石刻大全·洪洞县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大家为它叫绝。这部被称为“三晋石刻第一书”的旷世之作,是山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全文著录一个县域石刻的巨著,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也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省三晋文化研究会赠给《三晋石刻大全·洪洞县卷》编委会的红旗上写着“辛勤耕耘,全省首发”。

发挥优势 撰写史志
王德贵有一本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袖珍型《学生小字汇》。他称这本字汇为老师,经常带在身上,随时请教,学以致用,使他极大地提高了文化水平。再加上他建国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运城、临汾战役的支前工作,又先后在地县党政部门工作,任过三个县的县委书记,阅历相当丰富。他经历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八年抗战,也亲眼见证了建国六十多年国家的发展变化。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他承担撰写纪念文章《威震敌胆的塔儿山游击队》,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确定编著的《抗日战争在临汾》一书,成书日期要赶在“8·15“之前。时值三伏,当年气温特别高,持续时间长,他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坐在“温室”里,一边疾书,一边挥汗,硬赶在预定时间,写成了这篇重要文章,并在《临汾日报》上全文发表,让临汾人民重温了抗战胜利的历史,激励了民族精神。他还积极参与具体组织收集资料,筛选分类,编纂了《临汾老区》一书,记录了临汾地区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后各条战线的突出成绩,反映了老区的前进历程和跋涉足迹。他还组织领导,调查研究,查阅档案,搜集资料,走访当事人,历时一年半,编写出版了被列入国家规划系列的80万字的《山西临汾地区农业合作化史》,内容包括合作化史、大事记、典型调查、人物志等,系统真实地反映了全区1938年至1990年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过程,成为研究我市农业合作化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多年来,他还创作诗文近千首(篇),不少在报刊发表。其中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6首收入《中国艺术家宝典》;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2首,收入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文集》;瞻望西柏坡5首,收入中国共产党红色里程《丰碑颂》。还有多首诗词分别被选入国际炎黄出版社出版的《汇文诗词精粹》。他还汇集出版了诗词《触感录》三集。2010年,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庆祝成立20周年大会上,给他颁发了从事三晋文化研究20年奖状,表彰了他为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和临汾文化强市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现在,他虽然八十有三,但身板硬朗,思维敏捷,仍忙于继续为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辛勤耕耘。他为历史文化倾注了心血汗水,历史文化也滋养他以鹤发童颜,青春永驻,王德贵忙成了“白发人间宝”。

陈长禄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