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为中国枕文化立传的人

2011-12-07 09:4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这里要介绍的是一位奇人。奇就奇在他要从枕头里挖出深厚的中国文化来。自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他用11年的时间,先后自费投资50余万元,身背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冒酷暑严寒,历千山万水,考察了25个省市自治区及150多个城镇乡村,收藏了各类枕具近千件,购买了有关著作2300余册(套),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他对这些资料深入研究,发掘整理,写出了总篇幅多达9000页的《中国枕文化》丛书10部,全面系统地描绘出中国枕文化的大致面貌,首次奠定了中国枕文化的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此人叫李北北,男,1954年5月生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杨堡村一户农民家里。10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留下8岁的弟弟、1岁的妹妹。兄妹3人和爷爷、父亲艰难度日,相依为命。他刚13岁就不得不像成年人一样参加农业社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对更复杂深刻的社会和人生课题,这些磨练了他能吃苦肯思考的意志,孕育了他想成就大业的理想。
15岁那年,他破格入伍,实现了自己想参军的梦想。适逢文革,秩序混乱,但自小就崇拜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他,把部队当成最好的学校,力排各种干扰,在工作训练之外,抓紧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由于表现突出,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岁又相继连续提干和立功。
1986年年底他转业后,依然勤于思考,刻苦学习,钻研餐饮、民俗、收藏等方面的学问,总想琢磨出点名堂来。有一次晚上,他躺在床上看报纸,无意中受到一篇文章的启发,就由枕头的形状、品种、作用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想到探秘枕头,挖掘民族文化,越想越兴奋,以致辗转反侧彻夜未眠。第二天新华书店一开门他就进去,希望找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蛛丝马迹。然而他像大海捞针似的“捞”了一整天,都没有捞到一篇可供参考的文章。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李北北从失望的泥沼里挣扎出来,下决心自己研究和总结,写出一套书来。于是他开始天南地北地苦苦搜集枕头,希望能从这一“斑”中,窥见蕴藏其中的文化“全豹”。果然他在浩瀚的历史沉积层中发现了惊人厚重的文化积淀。接着他就顺藤摸瓜,夜以继日地深入开掘,钩沉筛选,滚雪球似的逐步扩大战果,不断积累。他欣喜地看到各种枕具都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元素。既有形状、材质、造型,又有做工、绘画、书法,还有刺绣、剪贴、雕刻,更有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同时它们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自己的专门用途。以材质为例,就有布类、石类、金属类、木类、竹类、瓷类、陶类、玉类、皮革类、藤类、塑料类等十余类。每一类的造型和设计工艺都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仅枕顶的图案就有几千种之多。再以用途为例,有睡枕、笔枕、腕枕、脉枕、筷枕、门枕等,其中睡枕又分为婴儿枕、情侣枕、耳枕、靠枕、药枕(装药材治病保健)、冥枕(死人用)等。
李北北跋涉千山万水收藏了各种枕具近千件,有些还是非常罕见的珍贵文物。这些他都广查资料,多方考证,走访专家,做出准确说明。他还收藏了能够装入枕中用来治病保健的百余种药材。为了证明这些药物的确切功效,他专门考察过全国收藏中草药最多的上海大药房,同时还阅读了《本草纲目》、《中国植物百科全书》等专著。由于工作量太大,他买了一套打印设备,聘请了专职打字员,始终吃住在他家里帮他工作。还聘请了具有历史、文学、医药、收藏等方面专长的人为他做顾问、当参谋,在观点、文字和重要环节上审查把关。
他白天要深入图书馆、博物馆、书店,走访民间收藏家,考察民俗和文物古迹。晚上又要阅读整理成堆的书籍及其他资料,直忙到深夜。长年累月的奔波和夜以继日的钻研,耗费了他巨大的精力,他毫无惧色,一直顽强地坚持着。就在他花尽了家中的积蓄又借下沉重外债的极端困难时期,灾难又从天而降。女婿不幸患了白血病,一家人都经受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每天都要大把大把地往医院里扔钱!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已把他逼到崩溃的边缘!
那时10本丛书的初稿即将完成,繁重的增删、修改、校对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工作要继续,更要为亲人治病,可是他身心交瘁又极度缺钱!他的心在流泪、在滴血!有人想到,他的收藏品少说也可以卖几十万元,处理掉还能解燃眉之急。然而一是马上找不到下家,二是在功亏一篑阶段就前功尽弃,无异于挖他的心头肉,他坚决不干。在这种内外交困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他硬是顶着重重困难,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继续贷款,坚持工作。
李北北耗时11年,行程数万里,结交了许多专家学者,换了四任打字员,现在终于成功了!这套总重量25公斤的丛书已经杀青,并彩色打印,装订成册,即将择机付梓。丛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各种枕具的历史沿革,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书中收集了很多与枕有关的诗词、成语、典故、传说、故事,还有各种精美图片万余幅,凡是见到这套丛书的人,无不拍案称奇。多家出版社与李北北联系,争着要出版,但为了更加完善,他就像打扮出嫁前的闺女似的,还在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精雕细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套丛书填补了中国枕文化的空白,给整个华夏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双定)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