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民歌唱响神州大地

2011-12-08 09:5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丁陶文化,犹如一部大气浑厚的交响曲,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襄汾民歌就是其中最出彩的一个乐章。他的首席指挥当推襄汾民歌的传承人梁铁锁。


1979年,酷爱音乐的梁铁锁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这为实现他的音乐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梁铁锁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组织了襄汾民间吹奏乐表演,这在全省首开先河。全县20多个乡镇、十几个队、200余名艺人参加。那些日子里,县灯光球场,场场人员爆满,连远在太原的省音乐专家等都惊动了,专家们前来观看、指导。席间,专家们透露了一个信息:根据国家“八五”期间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规划,将进行民歌的普查和整理。专家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为梁铁锁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他暗暗发誓,要好好淘一淘襄汾民歌这筐金,让襄汾民歌响彻神州大地。
凭着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对事业的执著,梁铁锁踏上了寻觅民歌、民乐的长征路,一走就是30年。他常常背着一架笨重的录音机,走大街、穿小巷,进田间、到地头,随时采录山歌、小调。襄汾的山山水水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襄汾的村村镇镇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梁铁锁深知,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抢救的重要性。对垂暮的老艺人,他总是亲自上门采访、录音。有一年,他听说汾东山上有一个老艺人民歌唱得不错,他日夜兼程赶到老人家里。已处在病危中的老艺人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强打起精神,有滋有味地为他哼唱了几首民歌。之后不久,老人就离开了人世。这让梁铁锁越发感到抢救民歌的紧迫感,促使他加快了搜集、采录民歌的步伐。
听说西贾乡西村有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歌手叫柴志道,梁铁锁背着录音机就出发了。谁知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就下了瓢泼大雨。他无奈只好借住在邻村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在课桌上熬过了一夜。第二天赶到后,梁铁锁发现老人果真是名不虚传,不仅歌唱得好,还会识简谱,说起来还是一套一套的。他千方百计地把柴志道请回县里。老柴给他提供了许多原生态的山野情歌和小调,还把自己掌握的民歌信息,一古脑全贡献给了梁铁锁。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们结成了好友,老柴成了他采录、整理民歌的有力助手。
为了深入发掘襄汾民歌的深厚资源,发现更多的民间歌手。梁铁锁与各乡镇文化站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进行民歌的采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襄汾民歌的普查和整理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景毛乡的白九成、古城镇的郭随喜、赵康镇的刘铁英……这些当地的民歌高手都成了梁铁锁的座上客和采录民歌的好帮手。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之果,全县共发现民歌手200余人,其中骨干30多人,搜集、整理民歌300余首。
2005年,在省文化厅、省音协召开的民歌集成表彰大会上,梁铁锁和他的战友柴志道、殷国富获得国家“八五”期间文化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先进个人称号。梁铁锁还登台做了典型发言。省文化厅和音协对襄汾县在民歌搜集、整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民歌搜集整理工作,范围大、品种全、质量高。”


快马加鞭的梁铁锁,初战告捷。他顾不得洗去征战的尘埃,又投入了对最古老的民歌《四句秧歌》和《花鼓腔》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上世纪六十年代,梁铁锁在新城镇沙女沟村下乡时,曾领略过《四句秧歌》的风采。这是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小剧种,表现的内容很丰富,既能演唱反映底层人民生产、生活、爱情的小戏,又能演出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传统大戏。其艺术表现形式,不依赖于旋乐,主要靠锣鼓打击乐伴奏。他初步断定《四句秧歌》是中国最原始的早期民歌形式,应是中国戏剧产生的源头。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夜以继日地展开了紧张的调整研究和理论求证工作。一方面,他深入群众,向民间老艺人胡奇才、胡善奎虚心请教,对《四句秧歌》的历史传承和演出特点,从唱腔音乐、曲式结构、调式旋律、伴奏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他泡在图书馆里,认真阅读了各种版本的中国戏剧史。为了看懂古文献资料,他硬是将王力先生的三大本《古代汉语》啃了下来,扫除了语言关的障碍。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他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了一条主线,《四句秧歌》与中国最早的锣鼓杂剧以及戏剧的形成有紧密的联系。梁铁锁兴奋极了。他上太原、奔北京请专家们前来听汇报、看演出、搞鉴定。经过专家们的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四句秧歌》“比戏剧还早,是胚胎中的戏剧”。这个结论让梁铁锁兴奋极了,他高兴的像个孩子,乐得直蹦高高。
《花腔鼓》是丁陶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趁着省里专家来的机会,梁铁锁向领导提出将《四句秧歌》和《花腔鼓》一起申遗的要求。起初省里专家和领导认为《花腔鼓》有跟傩舞热之嫌。梁铁锁就把专家和领导请到赵雄村看老艺人的表演,听《花腔鼓》传承人情况介绍,有名有姓,清清楚楚。特别是保存近百年的《花腔鼓》手稿,使专家和领导彻底折服了。梁铁锁提出的两项申遗项目,被列为山西省2009年非遗普查“十大发现”。
一路风雨、一路歌。梁铁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搜集整理的襄汾民歌资料几乎有一人高。这些珍贵的资料对确定襄汾民歌在中国民歌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6月,襄汾民歌精华230首,冠以《襄汾民歌》,列为襄汾非遗丛书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山西民歌集》收录的襄汾民歌达117首;《中国民歌集》收录的临汾市民歌109首,襄汾就占到了66首。《放风筝》、《绣白蛾》、《梦梦》等12首襄汾民歌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民歌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梁铁锁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浑身充满了力量。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老根。为非遗传承而活着,成了他下半辈子奋斗的精神支柱。
襄汾陶寺村的天塔狮舞,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民、清,经久不衰。惊、险、奇、绝、美是它的艺术特征。为了使这一古老的艺术更具观赏性,梁天锁和天塔狮舞第六代传人李登山合作,对这一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大胆进行了改革。一是在传统的伴奏中,吸收了京剧的锣鼓敲打形式,突出了表演的层次、节奏、韵律感。二是在2002年策划增加了“高空倒书”的表演项目。当年春节在北京一亮相,倾城轰动。至今在全国仍是独一无二的绝活。2006年5月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梁铁锁首批被评为天塔狮舞省级保护项目传承人。
梁铁锁退休了,按说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可他不,战斗精神依然不减当年。
县里的大型歌舞现场、每年的消夏月活动,都闪现着他的身影。经他编排的一台台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歌舞节目,场场引起轰动效应。
2011年4月,著名歌唱家陕军、牛宝林和省音协副主席李京利来襄汾,对陕军等10人录制的30首民歌进行了评价鉴定。他们对梁铁锁在搜集和整理襄汾民歌中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30首旋律优美的襄汾民歌,已经由广州太平洋音影公司制作出版。如今陕军等甜美的歌声,已飘荡在祖国的大地上……
眼下,梁铁锁又为襄汾民歌的发展、创新、传承、传播开始了新的征程;为打造襄汾帝尧文化之都;为浩瀚的山西民歌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他说:“生命不停冲锋不止。我要为襄汾民歌大发展、大繁荣,争当排头兵,再做新贡献”。那口气、那手势、无不洋溢着他对民歌的热爱、痴迷和追求。(董文达)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