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入伏以来,气温一路飙升,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平阳大地,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焦躁难耐。当很多人减少外出呆在室内,开着空调或风扇依然牢骚满腹躲避高温时,还有这样一群辛勤的劳动者们头顶烈日,经受着高温的考验。
为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默默地挥洒汗水。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劳动场景,一张张挂满汗水的脸庞,这些尊敬的劳动者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日前,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可敬可爱的劳动者们,与他们一起感受着烈日下的艰辛和成就。
张全保:烈日下的“公路保姆”
“夏天是公路养护、修补路面的有利时机。气温越高,修补以后的路面也就会越牢固。”张全保扯下脖子里的毛巾,抹了一把头上的汗,“这是我们冒着高温干这个活儿的主要原因。可别小看这活儿,它不单考验你的体力,还考验你的技术。”
7月24日11时,室外温度32摄氏度,但被阳光暴晒几个小时后,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在市区南环矮塔斜拉桥上,市交通运输局通达圣养护公司现场负责人张全保正在和工作人员对桥面进行微表处理。
“我们从今天早上7点半就开始过来施工了。”张全保告诉记者,今年入夏以来,108国道路面、南环斜拉桥桥面都出现了严重的病害,对这两处地方进行微表处理就显得迫在眉睫,“从今年6月初起,我每天上班都在施工现场,主要负责路面修补管理。”
每天的上班时间里,张全保的脖子里总要搭一条毛巾。“人胖,比较容易出汗,这毛巾过一会儿就能拧出一大把水来。没有毛巾哪成?在这大太阳底下晒上一会儿就跟洗了桑拿一样,脸上、身上全是汗,一天下来,衣服上都能起一层盐渍。”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他抬眼看了看天、挥了挥手,笑着说:“我干这工作都干了20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在太阳底下工作。”
没有遮阴地,没有避凉处,在这个“上有太阳暴晒、下有地面滚烫”的环境下,工作人员一干就是一上午。“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中午吃饭时间只有20分钟,吃完饭还得继续工作,一直干到下午6点半才收工。”张全保看了一下时间说,这样安排是为了能趁着这样的高温天气将路面修补牢固,“尽早使市民出行更方便”。
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工作,水是最不可缺少的随身物品。尽管张全保也像其他工作人员那样自带了一大杯水,但记者注意到,在当天一上午的时间里,忙前忙后的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给忙忘了。”他拿过自己的水杯,咕咚咚喝了几大口后,边拧杯盖边说,“不过也快到吃饭的时间了,一会儿多补充点水。这么热的天,就怕中暑。”
夏天中暑、冬天感冒是道路养护工作人员最怕的事。“工作性质决定了一年四季都要在室外工作。”张全保介绍说,“春天的工作内容是检查路面病害;夏季是进行路面灌缝施工、路面病害处理,还要进行雨季防汛等,这些工作一直延续到初冬;到了冬天,我们的工作就是除雪打冰了。”
午饭时间到了,现场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去吃饭,而张全保还没有离开的意思,仍在施工现场仔细查看。绕着施工现场查看一圈儿后,他转过头向记者解释:“看了看有没有遗漏的东西、检查一下机械设备的运转是否良好。检查一下才能放心,不耽误下午的工程。” 本报记者 卞志强
张铁狼:不畏劳苦送“甘泉”
高温来袭,桶装水的需求量猛增。连日来,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的送水工。
7月25日上午8点,在临汾盛天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的送水点,44岁的送水工张铁狼已经开始往电动摩托车上装水了。虽然是清晨,但他的脸上挂满汗珠,只见他时不时地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着汗珠。
该送水点的电话员高素梅感慨道:“送水工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除中午吃饭外,要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一年365天,只有初一才能休息一天,因此,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张铁狼是这个点上最年轻的送水工,虽然工作才一年时间,但在客户心中,大家都一致认为他是服务态度最好的送水工。“平常客户离的近的情况下,我一次拉两桶水,这段时间天气太热,要水的人也多,我每次都得拉5桶水。”说完,他翻身上车,两脚蹬地摇了摇车子,看后座上堆着的桶放稳没有,然后就出发了。
张铁狼送水的第一站是离送水点较近的北门外铁路宿舍,不过几分钟的路程。然而,这个客户的家在五楼,并且没有电梯,张铁狼上楼前深吸一口气,双手猛地拎起一桶水扛在肩上,大步朝楼上跑去。3分钟后,他提着空桶下来,笑着说道:“往这种没有电梯的住宅楼送水还算好,电动车都可骑到单元楼下,最多也就是扛着水上六层;像一些大的高档住宅区,虽然有电梯,但电动车进不去,这就得把电动车停在小区外,扛着水桶走很远的距离才能送到,这样一来更费劲。”
8点30分,酷热已像一张大网笼罩住这个城市。此时,张铁狼车上的水已经送完。回到送水点,他拿起毛巾擦了一把脸,在电风扇前吹了吹被汗水浸湿的后背,又迅速地装水去了。已到中午时分,毒辣的太阳烧烤着大地。“张师傅,还得辛苦你一趟,有位老人硬是点名要你去给他送水,都打了几次电话了。”刚回到门面上的张铁狼正准备坐下来喝口水,接到送水电话的高素梅又给他安排工作了。
老人的家离门面不远。张铁狼二话没说,扛起一桶水就走。街上热浪袭人,张铁狼只得不停地腾出一只手来擦汗。赶到老教师家时,老教师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小张,辛苦你了,快进屋吃块冻西瓜。”从老教师家出来,张铁狼总是不停地按摩腰部:“天天都感觉腰酸背痛的。用肩扛水桶,其实是腰在用力。有时候疼得厉害了,只好贴止痛膏。”
就这样一直忙到中午12:30,回到送水点,张铁狼算了算,一早上他共送出去了30桶水。对完账后,他端起一大碗面吃了起来,这时他对记者说:“咱们边吃边说,一会吃完饭我又得走,干我们这行,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现在每送一桶水能赚2元钱,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能送50桶到60桶,一个月下来就能赚到3000多元。”张铁狼想了想笑着说道:“我的最高记录是一天送了106桶。”
简单的吃完一碗面后,张铁狼似乎又缓过劲儿来,只见他麻利地将两桶水装上车,消失在记者的视线中。记者发现,从头到尾,张铁狼始终呈现给别人的是一副笑脸。他之前告诉过记者:“不管多热的天气,送水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我们流下的是汗水,送给客户的是矿泉水,我们心里是甜的。” 本报记者 杨琦
狄丰伟:不辱使命保畅通
如火的骄阳,烦躁的知了,静止的空气……进入大暑时节,我们迎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早上6点,市热力供应有限公司北城分公司商业局换热站院内,狄丰伟和他的团队整装待发,开始一天的一网管线巡检工作。
今年28岁的狄丰伟是热力公司的一名换热站站长,以商业局换热站为中心,共管辖12个换热站,供热面积达78万平方米。“每年供暖工作结束后,我们每半个月要对一网管线进行一次巡检,对井下各阀门、补偿器、排气管保温层等设施进行保养和维护,清理井下垃圾等。进入夏季,降水较多,需要及时清理井下污水,防止污水腐蚀管道,使管道焊口断裂。”狄丰伟告诉记者。
工作服、雨鞋、手电筒,作业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后,狄丰伟做了简短的工作安排:“作业前至少三人协同作业,一人在下,两人在上;路面要摆放警示墩,在安全区域内操作;下井之前,先打开井盖,让空气对流5分钟——10分钟,明火探视井下氧气量是否充足;要微量开启排气阀门。”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事项,在狄丰伟看来,安全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夏日,本就黑暗狭窄的井下愈加闷热潮湿,虫蝇乱飞,蜘蛛网密布,狄丰伟沿爬梯下入井道后,缓慢附身向前,开始对各设施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并随手将井下的杂物清理干净,半个多小时后,他钻出井口,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大半。
“一网管道铺设在马路下面,为防止造成交通拥堵,在早中晚高峰期作业时,我们尽量选择在路面较宽的路段作业。”接近中午,他们来到向阳路林业局附近的管线作业。“中午气温高,空气流通不畅,井下作业时一定要多留心,感觉呼吸困难要立即停止作业。”狄丰伟边说边把巡检结果记录在册。
下午一点半,狄丰伟得空在街边的面馆吃了碗面,然后回到商业局换热站稍作休息。在换热站内记者仔细打量,墙上悬挂的红底白字的横幅“我是供热一块碳,燃烧自己送温暖”异常醒目,横幅下方是他开设的学习园地,每周的技术培训内容、大家的学习心得以及考勤管理办法、禁酒令等规章制度一一上墙,紧凑整齐地排列着。
“何以如此认真?”记者发问。“七年的供暖一线工作经历,包容,团结,守纪,担当的使命早已刻入我心,而且会一直鞭策我奋力前行。”狄丰伟面容坚定地回答。
本报记者 李卫红
巩建志:汗珠滚落为安全
7月24日,正是初伏的第七天,汾西县城天气晴朗,尽管有些微风,但阳光炽热,室外温度也有36℃。汾西供电支公司低压报修班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沿着城区大街小巷巡查。工人师傅巩建志一边小心地打开配电柜、一边说:“进入暑期,居民用电进入高峰期,负荷逐渐增大,我们每天巡线的次数要增加。平时,白天晚上各一次,现在,每天晚上增加到两次,晚上8点一次、10点一次。”
记者注意到,巩师傅戴着安全帽,汗珠子顺着鬓角不断地往下流,工作制服也被浸出了一大片印子。他笑着说:“这是工作要求,每天出来巡线,安全帽、安全带、接地线、绝缘鞋、电笔、脚扣、钳子、扳子,这些都是我们的必备工具。”
据低压报修班班长徐宝斌介绍,目前,汾西供电支公司低压报修班共4人,负责汾西城区小区居民、商户等用电安全,工作职责主要是检查电路开关有无打火放电、燃烧痕迹,检测电压负荷能否承受、断路器是否灵敏等等。“干这一行必须心细、腿勤、手勤,小问题不排除就可能酿成大事故。我们每人负责8个台区,每天寻线需要步行大约15公里,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尤其到了高温酷暑天气,员工大多通过喝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方法来应对高温天气。”徐宝斌说。
巩建志,51岁,1988年就进入电力系统,多年来他一直在高压线路工作。2004年,转入低压报修班,一干就是十年。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感慨颇多。“我们是24小时值班,手机全天候开机。一有紧急情况,就要立即赶赴现场。有时,吃饭吃到半截儿,马上放下碗筷就出发。”他笑着说,“工作是辛苦,可是仔细想想,咱吃得就是这碗饭,就应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巩师傅回忆起印象深刻的两件事。
“2012年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有一个醉汉拨打了公司电话,说自家电路出了故障,让我们立刻赶到。我们说,等雨停了才能过去。不料对方立刻爆出粗口,骂我们不敬业,服务态度不好,还反问‘你们电力公司的人还怕电?’”闻听此话,巩师傅哭笑不得。“他喝多了、耍酒疯,你能和他计较吗?我们也是人,有技术、有工具不等于我们就天不怕地不怕。”
还有一次是在今年4月的一天,晚上7点多,某街道一个配电柜发生故障,当时,附近一家饭店正处于营业高峰期,突然停电引来饭店老板和顾客极大不满,维修期间,抱怨、冷嘲热讽让抢修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全力抢修,晚上10点30分终于恢复正常。当灯亮的那一刻,看到人们脸上喜悦的神情、听到人们的称赞声时,大家心中顿时轻松了许多,之前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多少年来,工作中有人理解也有人抱怨,我们必须有一颗平常心。我们的工作大多是在幕后,只有出现问题时,人们才知道还有一些人在默默地保障着电力供应。每当看到老百姓能舒服地吹上空调、愉快地看上电视,我就觉得,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广大用电客户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巩建志说。
段爱茹:一草一木总关情
7月26日下午3时,阳光炙热,高温难耐。在汾河公园快艇码头的道路旁,段爱茹手握水管,正在为草地、树木进行浇灌。高温炙烤下,她的脸早已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滴落下来。然而高温,并未影响到她工作的热情。
此时,段爱茹左手握着水管,右手的大拇指轻轻捏住水管出水口处中间的一部分,让水从两边的缝隙中喷出,喷出的水成抛物线洒向草坪。段爱茹一会儿看看草坪的湿度,一会儿调整着水管的位置。
段爱茹是同世达园林绿化公司的绿化工,公司把她分到汾河公园上班。早晨7点,她准时到达公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两天天气太热,担心植物缺水,所以任务量比较大,还有一个原因是昨天草地刚打过药,今天必须要喷一下水,将药渗入土壤中,才能治理草根部的虫子。”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段爱茹还没来得及休息。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命时,她笑着说道,“人家说干啥,咱就干啥,安排下来的任务就要做好。”
“你要不要喝水?”远处,一位绿化工扯着嗓子向路对面段爱茹喊道。 “下来帮我拿一下,我手中的管子撒不开手!”等待交班的工作人员到达后,段爱茹终于腾出时间给空着的水杯添上水。这对于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段爱茹来说,倒也习惯了。
其实,给植物浇水这个工作,看似简单,里面却有不少窍门。说着,段爱茹开始向记者“传授”起经验。“每块区域都要多浇几遍,水一定要渗入土壤深层,这水不“浇透”,这么热的天儿,一会儿就干了,我们平时都是要求喷灌4个小时挪一次地方。除了大面积浇水之外,有一些小角落也不能略过。有些角落里的花草如果不仔细注意的话,很难浇到水。当然,浇水一定要把握住水管,把握不好的话,水管龙头会四处乱窜,不仅浪费水,还会将水流到路面上,给环卫工增加劳动量……”
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段爱茹却没有厌倦,反是对公园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看到游人去踩踏、祸害草地,就特别心疼,尽管有些地方设置了警示牌,但还是有不少人对其视而不见。这么好的公园、这么美的环境,我们应该加倍呵护才是。”段爱茹发自内心地说道。
本报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席沛钊
上一篇: 供电“特种兵”
下一篇: 煤化巷:昔日坎坷难行如今整洁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