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文化遗产日”:让老祖宗的宝贝“活”起来

2015-06-18 08:59: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让老祖宗的宝贝“活”起来

——我市“文化遗产日”10周年庆祝活动侧记

市文广新局领导欣赏小朋友做的平阳木版年画

    临汾新闻网讯 6月13日,我市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活动在市群艺馆广场举行。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市民们聚集在展演区,充分领略威风锣鼓、浮山剪纸、平阳麻椠等非遗项目的风采,尤其是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现场传授年画制作技艺吸引了许多小朋友驻足观赏,并亲身体验了制作木版年画的乐趣。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和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使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当天上午9时,市群艺馆广场热闹非凡,市文广新局有关领导身披鲜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绶带,和工作人员一起为市民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在人山人海的广场,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图文并茂的展板:变化万千的翼城花鼓、惊险刺激的襄汾天塔狮舞、历史悠久的尉村跑鼓车……原来,这些“响当当”的非遗项目,就在我们身边。

    滨河公园爱心锣鼓队表演的锣鼓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振奋人心的锣鼓声响彻云霄。非遗工作十年来,一路鲜花一路歌。从2006年那个春天开始,走马上任的任江波和山西师范大学负责“摸排”的百余名大学生们走进汾城,那是我市非遗工作的第一站。从那天的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到今天的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114项、市级232项、县级435项,稳居全省前列。这些数字可以说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累累硕果后面,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

    在热烈的掌声中,来自临汾开发区正宇幼儿园的22个孩子“粉墨登场”了。孩子们身着金黄色的练功服,天真活泼的样子一出场就倾倒了场上的观众。孩子们表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洞通背缠拳”,别看他们年龄小,却打出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的通背缠拳的神韵,把洪洞汉子那股子争强好胜的劲儿打了出来。

    在展演区,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赵国琦和浮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素琴可是忙坏了。赵国琦的眼睛此刻瞪得比铜铃还大,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拓印木板年画,上色、着墨、拓印……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拓出来的“文财神”爱不释手。像往常一样,郭素琴身着一件很有个性的剪纸衫,锋利的剪刀在她的手里像轻俏的燕子般上下翻飞,一个个花团锦簇的图案在指尖绽放开来。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广泛的参与性是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启动了各种形式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翼城县文体局在《今日翼城》报开辟了非遗项目宣传专栏,正在备战第十届民运会的北关小学的小鼓手们表演的翼城花鼓《黄河儿女情》尽情诠释了今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工作人员在景区根雕大门前为游客免费发放相关材料,提高广大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吉县不但制作了以全县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版面,还组织文广新局、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分别深入吉昌镇、屯里镇、车城乡、柏山寺乡等乡镇,面对面为群众讲解“非遗”常识,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凝聚着千秋万代智慧的“绝活儿”,不能在我们手里丢掉……(刘晚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