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截至2015年9月30日,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38.39元,农村地区增量资金用于支付乡村医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例为84%,全市共有151个乡镇均有政府兴办的卫生院,2969个行政村均有村卫生室,全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6.1%……“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工作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强化了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了疾病预防工作,推进了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医疗市场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农村医疗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一直是全市的工作重点。2003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2009年在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的同时,落实了村医补助每人每月400元。按照省卫计委的总体安排,我市每年都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分层次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基本药物、传染病防治、急诊急救、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乡村卫生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
在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方面,我市认真实施了“县提升、乡达标、村覆盖”工程,充分发挥县医院在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的“龙头”作用,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的医疗机构;利用国债项目,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五化建设(建设标准化、资质合法化、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服务规范化),为每一所村卫生室都配备了诊查床、听诊器、血压计、出诊箱、污物桶等不低于5000元的常用医疗设备。
2014年,市政府将“实施乡村医疗服务提质工程”列为六大工程之一,制订了《关于实施乡 村服务提质工程的工作方案》,并制订了考核细则,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医改成果日益显著
我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始于2012年,古县、乡宁、蒲县3个县被列为省定首批县级试点县;2012年11月,全省公立医院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13年,永和、安泽、吉县、曲沃、翼城、襄汾6县又被列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县,顺利完成了省定的目标任务;2015年,在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汾西、隰县、大宁、浮山8个县(市、区)进行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了我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覆盖。
我市的新农合工作于2003年开始在襄汾试点,2008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2015年,我市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际参合2966636人,参合率为98.47%,人均筹资提高到470元,农民个人交费90元,四级财政配套380元。根据国家和省分别出台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及《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市积极推进大病保险与新农合重大疾病提高保障水平试点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的制度衔接整合,2014年年底已顺利启动。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统筹推进相关领 域改革,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目前,全市共有床位16975张,其中公立医院15125张,占89.1%,民营医院1850张,占10.78%。
软件硬件齐抓并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使市、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2014年10月29日,投资14亿元、占地370余亩、规模达1500张床位的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顺利投入使用,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改善了患者就医条件、回应了社会期盼,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和关爱。
在科教工作上,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市直各医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积极同市人社局沟通,为市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面向社会和大中专院校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700余人,强化了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卫计委要求,认真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选拔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拟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并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完成全科医师理论和实践培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举办基层药学人员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班,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按照“一案三制”要求,我市不断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成了两个专项《预案》以及《反恐怖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工作方案》《地震卫生应急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的编制。组建了129支(市级11支、县级118)1628人的卫生应急队伍。先后成功处置了甲型H1N1、H7N9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组织参与了“3·28”王家岭煤矿事故、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县地震以及我市发生的一系列煤矿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塌方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应急集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支援茂县先进集体”称号。
记者 侯映坤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