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随着时代更迭,粽子的种类也变得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红枣粽,蛋黄粽、鲜肉粽、豆沙粽等新口味也摆上了餐桌。在人们感慨传统节日氛围不再浓厚的今天,也许学习如何包粽子,闻着满屋粽香,能找回些许节日的味道。
侯文芝:还是小时候那个味儿”
清新的苇叶香弥漫在屋里,刺激着侯女士的嗅觉,她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每到端午,侯女士的母亲都会早早买下苇叶、软米和红枣。看到母亲把这三样东西买回来,侯女士都会迫不及待地等着吃母亲包的粽子。
说起小时候母亲包的粽子,侯女士眼中闪烁着别样的神情,“我还记得母亲包粽子的场景,包好的粽子被放在一个大大的铝盆里,等所有的粽子都包完,母亲就开始分批煮粽子。”让侯女士记忆犹新的不是粽子多么好吃,而是煮粽子时散发出的香味。“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煮粽子的味道情有独钟,可能是一份期待吧。味道越浓郁,离吃热乎粽子就不远了。”
如今,母亲已是古稀之年,手脚不再灵便,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包粽子了。而且一到端午,超市、街边售卖的粽子种类也很齐全,买回家就可以直接食用,很方便。侯女士已经想不起母亲上一次包粽子是什么时候了,“没有母亲包的粽子,感觉端午节都没意思了。所以今年我想包粽子,也让母亲尝尝我的手艺。”粽子下锅不久,香味四溢,“闻到熟悉的味道,我决定,以后每年都自己包粽子。”
张宝贝:让孩子切身感受传统节日”
看着眼前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粽子,张先生不禁为自己提议和孩子一起包粽子感到欣喜。
“现在不是都提倡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时光吗?和孩子一起包粽子也可以享受亲情啊,而且还可以趁机给孩子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张先生大学所修专业是历史,所以他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历史文化熏陶。“人们总是一边感慨节日氛围不浓厚,一边懒于自己动手包粽子来延续习俗。当然,很多人不是懒,不是没时间,而是压根就不会。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了可以像我一样,会边包粽子边给自己的孩子讲端午节的故事。”
张先生没想到,孩子对包粽子有如此高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去菜市场买粽叶的时候,孩子执意要自己挑,嘴里还嘟囔着:“宽叶子包大的给爸爸妈妈吃,窄叶子包小的给我吃。”听到孩子这样说,张先生很兴奋,“知道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吃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多少遍,都抵不上来菜市场跑一趟啊!”回到家,和孩子一起清洗食材,粽叶和米都泡好后,孩子迫不及待要包粽子。“虽然孩子包的不美观,但毕竟是自己亲手包的,所以乐在其中。”张先生看着孩子如此投入,趁机和孩子讲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王青英:希望教会更多人”
“拿两片苇叶,折成漏斗的形状,先在底下平铺一层糯米,再放上一颗红枣。包完要绑线,先绑头,一定要紧紧绕几圈,这样米才不会散出来。”走进市区西关花苑小区王奶奶家中,记者看到王奶奶正在教几位邻居包粽子。
看着桌子上被摆放整齐的粽叶、红枣和糯米就知道,王奶奶是一个讲究人。“我是一位老教师,以前上班忙,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包粽子,一包就是上百斤。大女儿家分点,小女儿家再给点,一大家子人都很喜欢吃我包的粽子。”已是70岁的王奶奶十分健谈,她告诉记者,现在两个女儿都学会了自己包粽子,每年都会包好给她送来。但她还是闲不住,一到端午就动手给孙儿、外孙做香包。
前几天下楼,王奶奶听见几位邻居说买粽子挺贵,但自己又不会包,王奶奶便“自告奋勇”承担起教大家包粽子的任务。“我就爱做手艺活,看着大家学习兴致这么高,我也高兴。”王奶奶打算以后每年端午都邀请邻居来自己家包粽子,她希望把这份看似古老的仪式传承下去,让端午节历久弥新。
诚然,过端午节不在乎多吃几个粽子,也不在乎享受几天假期,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一个个粽子就像一个个使者,传递着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的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记载着岁月流转,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