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地方文化 反映家乡风情
临汾新闻网讯 年过花甲的农民除了种地,抑或含饴弄孙,还能干些什么?尧都区金殿镇的徐生财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码字著书,反映临汾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强市鼓与呼。
老徐曾是一名木工,又是泥瓦匠、炼铁工人,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和临汾市作协会员,他著有历史散文五十余篇,还是一位热衷历史文化,并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执著写作的农民。
几年前在山东拜访泰山书院时,徐生财发现一通石碑上刻有“孙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几个字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执意揭开这个名扬泰山书院的临汾人之谜。
为了调查清楚孙复的故事,徐生财打工赚费用,奔走在太行两翼,足迹遍布山东、河南及山西多地,并访东平孙复古墓,拜邹县孟庙,赴开封到商丘,奔闻喜寻家谱,访古寺、抄古碑、翻古籍、查资料,广求佐证,一边打工一边写作。苦苦追索3年之余,终完成《仰望孙复》一书,其文字的深度、情韵、志趣,绝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而其不懈追求的精神着实让当下的很多足不出户搞学问的学者们汗颜。该书既填补了千年前宋代临汾一代名儒的空白,更使孙复的名望于千年之后回归故里平阳,为文化大市临汾增添了一份荣光与骄傲。
徐生财写地方文化,既能像地方志那样承载和传承检点山重海深般的历史文化,又能突破唯史料文化研究的局限,以一种清新放松、文学性较强的散文笔法,粲然面对现代,走进尧乡民间,走进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贴近读者的爱好渴求,给古老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注入新的思考,受到很多知名作家的肯定。
“我还不老,还能继续写。”虽然学历不高,但老徐在写作中收获了快乐,而他也很享受这一过程。老徐的执著无疑为很多像他一样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样板。
记者 卢凯
耄耋老人李天泽 胸怀梦想画中找乐
在市区东赵社区,有一位名叫李天泽的老人,虽已到耄耋之年,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身板儿硬朗,几十年如一日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在李天泽老人充满文艺气息的小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走进客厅,桌子上、墙上摆满了书画作品,其中一间屋子的窗台下摆着一个大书案,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画画能陶冶情操,磨练性情。”李天泽说,他年轻时脾气急躁,经过几十年的绘画,脾气改了不少。说着,老人随手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三笔两划,一副枯藤老树便跃然纸上。
李天泽,河北秦皇岛人,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解放华北、东北、西北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上世纪五十年代转业到临汾,多年的浴血奋战使他养成了顽强、乐观的性格。
据李老介绍,他62岁首次拿起画笔开始自学绘画,刚开始身边人都劝他,人过三十不学艺,离休了不好好在家休息,干嘛还那么累学国画。可他不以为然,工作的时候没有时间休闲,离休后就应该拾起自己的爱好。
初学画时,李老见到什么画什么,想到什么画什么,山水、花鸟、人物都画过,一直不得要领。一位书画界的老前辈告诉他,不是画得多、画得杂就能画好,而是要业精于专,于是从1994年他开始研究花鸟画的画法,看画展、临摹书籍,在不被他人所注意的工笔花鸟上,李天泽老人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感觉,从构图到用墨,呈现出自然之美,依稀可以看到这位85岁老人洒脱的性格和浪漫的情怀。
随着画技的日渐纯熟,李天泽老人的作品也走向全国。
近20多年来,有250多幅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书画展。其中,2003年,他的作品《金鸡报晓》参加了由民政部主办的《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大型画展;2004年,他的作品《寒梅报春》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中国成立55周年》画展;2006年,他的作品《荷韵》参加了由山西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画展……
李老从62岁开始学习国画,至今已20多个年头了,正因为有此毅力和恒心,他的书画才艺在岁月的见证下,日臻成熟。李天泽老人说:人要为梦想而活着,再难的事情也能做好。”记者 苏亚兵
古稀老人牛雄志 老电影里的温情岁月
家住滨河西路漪汾花园小区的牛雄志,今年刚迈入古稀之年,老人最近有了了一个新娱乐,那就是看电影。
“我70岁生日时,外孙女送给我一个平板电脑,像我这样的老人,根本不会摆弄这个东西,本不想要,但外孙女告诉我,电脑里储存了几十部老电影,我可以在闲余时间通过看老电影,回顾过去的岁月。”老人告诉记者,他退休前曾是一名教师,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此外就是喜欢看一些老电影。虽然现在电视里、电影院也经常播放电影,但却不是他想要看的。
“外孙女是跟着我长大的,十几年前我们全家住在高河桥一带,退休后,我经常带着外孙女在附近几个村子里看电影,只要是革命题材、战争题材的老电影,我爱看,外孙女也爱看。”牛先生说,后来外孙女和女儿、女婿去了太原,没了外孙女的陪伴,他一个人就不再去看电影了。再后来,随着外孙女渐渐长大,他以为孩子已经忘记了小时候爷孙俩一起去看电影的场景,可没想到外孙女还记得,在祝寿宴上送了他一台平板电脑,希望他把“老电影坚持看下去”。
打开外孙女送来的平板电脑,牛先生找出《铁道游击队》的老电影说,这些老电影都是当年他和外孙女一起看过的,现在还能回想起当初的场景。“有时候我们带着凳子去看电影,孩子就坐在我腿上,有时候我们没有带凳子,我就把孩子架到脖子上看。”牛先生说,光阴似箭,如今他已年过古稀,可还是很怀念那段带孩子看电影的时光。好在外孙女送来了这个平板电脑,让他可以看着老电影,回忆过去的岁月。
记者 杨全
古稀老人张明 创办黑板报 情系青少年
古稀老人张明今年75岁,从2000年退休开始,他便加入到尧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
2014年,张明在三和社区自己动手办了个黑板报,内容每个月更换一次,主题多是结合国家大事、青少年思想教育、重大节日而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张明结合历史编写了“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血战”南京大屠杀”等文章。在众多居民看来,板报主题内容不仅活跃社区文化,还对青少年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张明还多次提议组建尧都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宣讲团成立后,张明担任团长。他经常带领宣讲团成员深入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教育。
在张明看来,开展宣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极大地鼓舞师生,激发他们的热情,增强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虽然自己只是为社区文化宣传、青少年教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是一名老干部应尽的义务。”张明如是说。
记者 祁欣
贺2016年临汾市敬老月象棋大赛圆满成功
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在2016年临汾市敬老月活动中市老干部局为我们老年朋友们搭建活动平台,举办了象棋乒乓球大赛,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愉悦了身心,真正践行了党中央敬老、爱老、尊老的方针政策,得到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赞扬和肯定,为感谢市老干部局领导对我们老年朋友的关怀与关爱,我有感而发,特赋诗一首:
九九重阳节,黄花分外香。夕阳无限好,人生二度春。
赛场显身手,棋艺更精湛。传承古文明,共圆中国梦。记者 王成家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