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李静 祁欣)7月7日,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市“平阳记忆”文化工程正式启动。通过深入挖掘我市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增强临汾人民的文化自信,弘扬临汾优秀传统文化,强力推进临汾文化强市建设。
临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块土地上,有以丁村遗址、柿子滩遗址等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祖先用古拙的石器敲击出原始文明的火花;有以陶寺遗址、尧庙、尧陵等为代表的尧文化,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有以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车马坑、侯马晋国遗址为代表的晋文化,晋文公在这里成就霸业;有以大槐树寻根祭祖为代表的祭祖、姓氏移民文化,至今让海内外的亿万古槐后裔魂牵梦绕。
目前,我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各类文物单位3000余处,作为地级市,这在全国来说都为数不多。临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省首位,有闻名遐迩的平阳木版年画、雕版印刷等文化精髓和极具临汾特色的戏曲、木偶、锣鼓、剪纸等民俗精粹,襄汾天塔狮舞、翼城花鼓等享誉中外,被誉为剪纸之乡、锣鼓之乡、戏曲梅花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可以说,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为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挖掘我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存,完整记录平阳大地的人文历史全貌,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好临汾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实施“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将以写实为主,对临汾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质、人文山水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通过出版大型图书,建立数据库,以现代传媒平台宣传推广,以现代管理模式做好提炼开发和综合利用,唤起城市记忆,推动文化传承。
“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围绕传承弘扬临汾历史文化,紧抓我市独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质,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五个类别为横向坐标,以建置区划记忆、政权人事记忆、军事记忆等46个特色记忆项目为纵向坐标,从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教育卫生、古建风韵、民间技艺、非遗瑰宝、传统字号、书画曲艺、乡风民俗、秀美山水、市县方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对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挖掘整理。
“平阳记忆”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后,将分五个步骤具体实施:对“平阳记忆”文化工程五大类46个项目内容进行分类、分系统调查,深入挖掘,补充完善,摸清文化资源底数;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整的《“平阳记忆”文化工程项目大纲》,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和抢救性记录工作,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全面的影像资料;把收集和分类整理形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记忆内容集中起来,建立“平阳记忆”资料信息数据库;出版大型系列丛书《平阳记忆》,建立“中国临汾文化”网站,利用网络和现代传媒手段广泛传播;建立数字化档案,开设特色展厅,同时进行开发利用,彰显“平阳记忆”文化魅力,实现“平阳记忆”文化增值。
实施“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大力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是一项具有长远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扩大“平阳记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使“平阳记忆”成为临汾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