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尧乡春”

2017-10-11 09:36: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蒲剧,兴于晋南,这一传统戏曲剧种因音韵优美、唱腔高昂奔放和善于刻画人物而久唱不衰,在被誉为“戏曲梅花之乡”的我市具有尤其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其中不能不提一群人,他们怀着浓浓的蒲剧情结,陶醉于“唱念做打”,流连于方寸舞台,自得其乐十余载,继承着传统文化,弘扬着戏曲艺术。他们的团体有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叫作“尧乡春剧社”。

  说起这个剧社,在蒲剧戏迷票友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尧乡春”成立于2003年10月20日,至今已走过15个春秋。对于剧社的成立,市剧协名誉主席、社长陈新亚说“实属偶然”。那是2002年的一天,陈新亚和几个老友聚会,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去KTV唱歌。谁料,正在酒劲儿上的几人唱歌时发生了不愉快,处理完事情已近凌晨1时。那时,陈新亚就想,爱唱戏的哥儿几个在歌厅实在憋屈,“何不自己弄个唱戏的地方呢?” 这个提议获得了朋友们的一致赞同。不久,陈新亚就牵头在“教育宾馆”租了一间房子,搭起了“草台班子”。每个周六晚,他们都会聚拢到这里哼唱几嗓子,过过戏瘾。别小瞧这个“草台班子”,出入者可不乏市蒲剧团、眉户剧团的名角大腕,乐师也都是正规院团的老师傅。市艺校戏曲表演专业的高级讲师齐临生是剧社的“老人”,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他,在这里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见证着它发展的每一步。随着“尧乡春”声名鹊起,越来越多像齐临生这样爱戏的人加入了进来,社长陈新亚便出资置办了服装、道具、灯光、幕布,剧社的专业水准也因此上了一个大台阶。一时间,“尧乡春剧社”俨然成了临汾城的“戏曲沙龙”,甭管你是专业演员,还是纯粹的戏迷,只要爱戏,都可以在此比比身段、亮亮嗓子,或是听几个唱段、侃几句自己的见识。

  2010年,剧社把“根据地”迁到了平阳桥西侧的滨港生态园,活动空间大了,距离远了,却不曾改变拥趸者的初心。一到周六晚上,老城的,东城的,开车的,骑电动的,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生态园的演艺厅,或排练,或演出,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国家二级演员南喜菊2012年从市蒲剧团退休,是“尧乡春剧社”让她找到了艺术第二春。作为专业院团的戏曲演员,南喜菊很乐意为剧社排导节目,也很享受舞台时光,“这里氛围好,还可以发挥余热。”在剧社13周年时,她在折子戏《算粮》中饰演王宝钏,得到广泛好评,也更加坚定了她为剧社奉献光和热的决心。担任剧务的王洪喜现在在省电力公司上班,虽已离开市实验蒲剧团三十多年,但对蒲剧的热爱未曾消减半分。在他看来,剧社的票友戏迷水平高、经验丰富,尤其有了专业演员的帮带,十几天搞个戏不成问题。此言不虚。十多年来,剧社已发展到演职人员40余人,共组织720多期活动,先后排演了一批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精品折子戏,如《三对面》《三娘教子》《断桥》《苏三起解》《徐策跑城》等,并编排了部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尧乡春剧社”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曾令业界人士也不禁赞叹。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服务人民。近些年来,“尧乡春剧社”走出“阵地”,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积极参与了市政府组织的“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配合临汾电视台录制了多期以蒲剧人物专访为内容的“梨园堂”节目,先后多次在古城公园、乔李北麻、泊庄等地进行专场演出,并进行街头赈灾、夕阳红公寓义演。有不完全统计,剧社十多年来先后深入社区、农村、城镇演出达百余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和有关部门的嘉奖。

  至今,在滨港生态园大酒店演艺厅的墙壁上,依然悬挂着2013年剧社10周年时的活动照片,以及历次演出的巨幅海报。陈新亚和社员们总喜欢向来访者描摹彼时的盛大情景,说者如数家珍,听者沉醉其中。转眼又是5年,15年来,“尧乡春剧社”已成为晋南大地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迷们的娱乐活动中心,更成为了专业艺术院校学子的实习基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又是一年春华秋实,“尧乡春剧社”即将在10月20日迎来它的15周年。为了这次庆典,社长陈新亚和伙伴们正紧锣密鼓地排演着蒲剧《全家福》等节目。眼瞅着日期临近,演职人员无不摩拳擦掌,铆足了劲儿,期待着在10天的连演中能有上佳表现。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