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时间,或许可以苍老容颜,却未必能消蚀一些记忆,一如导演尹大为踏寻父亲足迹勾起的那些回忆。
外墙略显斑驳、标语也已模糊,但当尹大为靠近眼前这座秋草掩映中的小楼时,隆隆机声瞬间唤醒了他潜藏于内心深处对父亲尹一青的记忆。
尹一青,我国早期电影艺术家、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代表作《车轮滚滚》《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血沃中华》《地下尖兵》《海上神鹰》,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热映影片。尤其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表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成为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性影片。长久以来,身为国家一级导演(旅法)的尹大为,无论是饰演角色,还是执导拍摄,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对艺术执著追求,对作品精益求精,获誉颇多。今年8月22日至9月14日,在我市拍摄眉户剧电影《我的父亲牛耕田》期间,他偶然得知当年父亲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洪洞县明姜镇师屯村拍摄取景的,一时间激动不已,戏曲电影杀青翌日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这里。“这就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睹物思人,尹大为眼圈发红,几度哽咽。
记忆愈发清晰,时间回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9月25日,利用霍泉北干渠水源、落差修建的明姜水利发电站开工,同年12月1日建成,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座小型水利发电站。这座水电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明姜镇师屯、南社、中社、北社、宫官5个自然村的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而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1956年2月,农业部在洪洞县举办了全国性的水电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村水电站建设人才。1957年秋,邓小平同志在参观明姜水电站时曾说:“洪洞水力资源丰富,有大搞小水电的优越条件,实现农村电气化大有希望。”我省著名作家、“山药蛋派”代表人物马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期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高涨热情,根据真实内容改编出了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至今令山西人妇孺皆知的民歌经典《人说山西好风光》,就出自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故事片的插曲。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这部片子曾在20世纪60年代红遍全国,激励起一代人建设新中国的斗志。
时至今日,百度“尹一青”条目里依然记录着这位老艺术家拍摄这部影片的点滴:在和苏里联合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时候,苏里在分完镜头后,有任务出国,现场拍摄则由尹一青执行。尹一青感到这副担子很重,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上集,一次又一次地研究苏里的“续集”分镜头本。他明确地认识到,在“续集”里要围绕“把水变成电”这一总的贯穿动作,热情地表现战斗在农村的青年一代卓越的劳动气概和创造精神,表现每一个普通人物的英雄品质和英雄性格,力争使这部影片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上集”有所提高。他要和苏里在“上集”中的风格相一致,于是细心地拍摄每一场戏,遇到难题就和演员、摄制组的同志商量。除两场重场戏留给苏里拍摄外,他一口气拍完了影片的其余部分。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人们感到影片继承了上集“充满着喜人的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情趣”的风格,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进一步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朝气蓬勃、敢于幻想、敢于创造的英雄品格。通过银幕,使我们看到了这群年轻人栩栩如生的形象,听到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声。“作为一部影片的‘续集’,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该条目如此评论。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的流过我的小村旁……”踏寻父亲的足迹,年逾六旬的尹大为在水电站小楼前驻足良久,“作为电影人,重走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我感触颇深。父亲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拍摄出影响一个时代的经典电影,得益于他们那一代文艺工作者能够更加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能够真正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这些恰恰是今天一些影视作品不真实、不接地气的原因。”
时代产生了经典,经典记录了时代,而情感的触动则带来了灵感的激发。尹大为坦言,这次来我市拍摄戏曲电影《我的父亲牛耕田》,让他充分领略了临汾作为文化大市的魅力,也让他生发出一个想法:继父亲之后,能够紧扣时代主题,将视角对准进城返乡的新一代农村年轻人群体,拍摄一部反映新时代风貌的《我们村里的新年轻人》,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或许是情感从此有了牵挂,抑或是身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然,作别临汾时,尹大为说,“此生愿为这方热土再尽绵薄之力”。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