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推进现场会侧记

2019-08-18 09:16: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乡村如何美,农民怎么富?

  有的村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引进资本打造高端品牌;有的村高标准谋划,改变种养结构,富民富村;有的村通过转型发展,吸引资金,让“我的故乡”成为“你的远方”,搞起了旅游……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面前,每个农村都有不同特色的“变形记”。

  8月15日,全市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与会人员组成一支“取经团”,在乡村“一日游”中用脚步丈量美丽村庄、用心探寻乡村致富路。

  第一站:这里的农民是股东,收益有分红

  以土地入股,以瓜果蔬菜为产业,合作社统一负责建棚、种植、管理、销售,增加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收入,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土地收益达到最大化——尧都区乔李镇乔李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5029位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成效很明显!”“取经团”不由发出赞叹。目前,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较为突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怎么改?乔李村党总支书记王张虎向大家介绍:“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量化、成立股份合作社。”简单的总结让大家明晰了乔李村把“沉睡”的农村集体资源转变成“活钱”的改革路径。

  “摸清家底好说,但成员如何界定?股份如何量化?”王张虎接过“取经团”抛出的问题,“以出生时间和落户时间为界定标准,以第二轮土地承包人口信息为基础,增减情况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定。”乔李村的折股量化办法可谓独具特色,“对集体贡献的多少是衡量股份多少的标准。”多劳多得,老百姓认这个理儿。乔李村在股份量化环节独创了一种群众能够认可的计算方法来量化股份,简单科学、公平公正。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乔李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改革成效,“取经团”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和触动。

  第二站:守着农家院,把日子过成诗

  山——绿树环绕,水——碧波荡漾,路——步移景异,院——清幽雅致。步入安泽县小飞美丽宜居乡村连片示范区内,“取经团”被这个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特色田园乡村所吸引。

  小飞美丽宜居乡村连片示范区是安泽县将府城镇小黄村、大黄村和飞岭村统一规划建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安泽县始终坚持零动迁、零拆迁、零破坏、零污染,在充分挖掘乡村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特色的基础上,避免“千篇一律”,防止“失去灵魂”,打造出一院一特色、一院一景观的篱笆院风情民宿群落,让乡村保留了独有的“田园气质”。

  在6号院前,曲沃县农经中心主任魏洁停下了脚步,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块写有“卷耳”二字的牌子上。讲解员常蕾告诉魏洁,“这是6号院的名字,取自《诗经》。”“扶苏”“稻梁”“甘棠”……这里的每一个农家民宿小院都以《诗经》中的花名命名,而且每个小院都各具特色。“这个是乡村书院,因为这家有孩子在读书,所以就因地制宜打造为书院。”在常蕾的指引下,大家漫步其中。

  园区内,小桥流水、瓜菜成畦的田园风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之前去杭州也考察过类似的项目,今天来到安泽,感觉这里可以跟南方的生态旅游水乡相媲美。”参观中,魏洁感叹着。

  园区内的荀子文化商店最是亮眼,以荀子为原型的卡通人物形象跃上手机壳、水杯、文具盒上,传统与新潮碰撞,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永和县农经中心主任田华对此赞不绝口,“结合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创产品赋予了乡村旅游生命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原住村民,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发展乡村旅游的浪潮中,把自家闲置的房屋租给村集体和公司,入股得分红、管理得薪金、经营得酬金。“自己的院子自己管,不出家门就赚了钱,村民舒心、我们放心。”府城镇党委书记张建富和大家分享着经验。

  不容置疑,安泽县府城镇合理布局原住村民的生活空间,既保护了村庄原先的生态环境,又能突出村落的特色文化内涵,真正让老百姓体会到、也看到了农村的希望。

  第三站:给土地“请保姆”

  “我今天主要就是来学这个的……”在洪洞县大槐树镇左北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大宁县农经中心主任王对林一下车就跑到了队伍前头。

  让王对林充满期待的是洪洞在省级农业生产托管项目中探索出的可复制、可借鉴的“菜单式指引、合同式托管、保姆式服务、管家式经营、网格式管理”的“五位一体”农业生产托管“洪洞模式”,这也是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首批十大农业生产托管的典型模式之一。

  农民把地托管给专业的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分配,再加之大型农业机械、综合性农业机械、大型病虫害防治机械和无人机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种方式还有一个优势,外出农民可安心务工,村里年龄较大的农民免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农民把地托管了,相当于有了‘田保姆’,从春种到秋收,不用自己操心,就可以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服务。”在王对林看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让农民种田更省心。一份份记录详细的托管服务作业单,还有眼前无人机在田间作业的壮观场面,让王对林有了更大的动力,“我们县山地多,山地不托管就没人种了。这次我来学经验,回去要根据实际探索我们自己的托管方式。”

  第四站:村里城里一个样儿

  绕村一圈,洪洞县辛村乡南段村给“取经团”留下了“城市化新农村”的印象,“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深刻内涵在这里得到生动展示。

  农民住得舒心不舒心?先来看,住宅小区内设计精美、样式别致的农村小洋楼矗立其间,村里一个个农家小院整齐划一,水、电、天然气,家家通、户户有。

  农民的出行路顺畅不顺畅?再来看,飞虹街边商铺林立,村间公路四通八达,银杏、塔松在道路两旁迎来送往。

  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得看,全村户籍人口915户,商业门店900余套,餐饮服务业100余家,交通运输业60余家,大型企业11家。商铺经营、房屋租赁、传统种植、入厂务工……村民们不愁光景过不好。

  这还不够,农村新生活要让农民有新面貌,于是,党建领航、生态环保、文明乡风、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跃上墙壁、遍布各处,把文明意识、环保理念、卫生习惯传播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取经团”在丰禾市场感受到了南段村接轨“城市化”的又一个亮点。辛村乡党委书记高红安向大家介绍:“ 这是我们利用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建成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每年为集体创收80余万元。建筑屋顶上还有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集体增收175万余元。”丰禾市场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还为入驻商户带来了收益,逢年过节,市场里热闹非凡,村民们感叹:“我们村里和城里一个样儿!”

  记者手记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的平阳大地,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画卷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无论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还是利用农村特有风光打造诗意田园发展旅游,亦或作为现代农业新引擎、“托”出农业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托管,这些都是我市在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推进乡村振兴中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范例。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让我们预见乡村的未来图景,但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辛的跋涉。爬坡过坎不松劲儿,才能让广袤田野不断升起新希望,才能乡村真正“兴”起来。

  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