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行走在临汾,耳闻目睹总会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由智利驻华大使馆外交官罗德里戈·托雷多(Rodrigo Toledo)率领的驻华大使馆官员交流团而言,同样如此。11月7日至10日在我市文化参访交流的经历,注定让一行人感触良多。
■行走在中华文明的腹地
时值初冬,晋南临汾微寒,行走在中华文明腹地的交流团一行却是兴趣盎然。
驻足黄河壶口瀑布岸畔,听汹涌波涛的澎湃之声;夜游临汾汾河生态文化景区,赏灯火璀璨的城市风光……置身临博、晋博,听雄浑厚重的历史回响;探访吉县克难坡,寻烽火岁月的抗战遗迹……一路走来,一行人看得全神贯注、听得如痴如醉。
“世界文明都发源于当地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的腹地——临汾,以历史为依托,取得了今天日新月异的发展。”首次涉足我市的托雷多感慨,“中国有句话叫眼见为实,一个个生动的史实和事实告诉我们,山西临汾对中华文明的发祥、中国历史的演进、当今时代的发展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行走临汾,感知中国。从少年时代起,托雷多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立志做外交官,并主动要求来华工作。此行让他不禁惊叹:“对于一般外国人,甚至是普通水平的汉学家来说,最多了解到‘战国七雄’。而我们在这里不仅领略了晋文化,而且知道了‘三家分晋’,换句话说,‘七雄’里晋国就占了3家。这片土地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言而喻。”
“代表性!”谈及临汾之行的最大感受时,匈牙利驻华大使馆公使随员贾诺斯·维科尼(Janos Vekony)用了这个词。在他看来,无论是丁村人的集体狩猎、晋国的崛起雄霸,还是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乃至当前的城市建设,“为生存而战,为发展而战,临汾所展现的过去和现在,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奋斗精神。”在华已有6年,对中国多有了解的维科尼每到一处,仍旧会问个所以然,他解释说:“通过在临汾参观,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进,这一漫长的过程既有辉煌,也处处体现着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坦白地讲,在临汾亲身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使我真正认识了黄河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具有决定性的。”巴基斯坦司法部法务研究员扎马里·侯赛因(Hussain Jamali)说,此行参观的几座博物馆又与之互为佐证,“推古论今,临汾在山西乃至中国均具有极高的地位。今天,她全方位、多样化的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改革开放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同样令人感慨。”
■感知鲜活的地域文化
厚重的历史需要慢慢理解体会,而鲜活的地域文化往往能让人一见钟情。
数天时间里,交流团一行寻幽于临汾闹市一隅的铁佛寺,仰望琉璃金顶宝塔,轻触唐代铁铸佛头,赞叹一声“巧夺天工”;穿行于襄汾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脚踩拙朴厚实的青砖,凝视繁复精巧的木雕,浮想迥异于现代的生活景象;流连于明清风格的荷花小镇,饱览惊险刺激的“天塔狮舞”表演,体验平阳木版年画、尧都面塑、丁村土布制作技艺的无穷乐趣,感受临汾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神奇魅力;徜徉于中国手艺小镇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心,赏鉴“晋绣”等艺术品的精美绝伦;静坐于侯马皮影艺术馆,欣赏传统皮影艺术的妙趣横生……一路走来,交流团成员不时与场馆负责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热切地互动交流。
一行人中,头戴鸭舌帽、鼻梁上架着眼镜的艾瑞克(Eric)话语不多,却是最具艺术气质的。来自法国文化交流中心的他,每到一处都会端起相机,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的手艺人,以及他们手中的艺术品,静静地拍照,仔细地端详。无论是憨态可掬的侯马布老虎、精巧细腻的平阳绣花鞋,还是粗犷纯朴的浮山草编、精美喜庆的太平绣球……每一件非遗作品无不让艾瑞克爱不释手。他说:“文化是国际间交流的一张名片。在临汾,有那么多凝结着传统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这让我看到了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让我感受到了她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的积极意义。”
花白胡须的艾瑞克坦言,自己17年前第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就被这里深深吸引。毕业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艺术史专业的他,于2015年进入北京法国文化交流中心,从事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他希望通过自己长年的积累,能发表一个内容丰富的大部头著作,用摄影和游记的方式向世界全方位介绍中国的文化瑰宝。“此次临汾之行自然会成为书中的一部分。”艾瑞克透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从深邃的中国历史中走来,走在生机勃勃的晋南大地,观看高端大气的临汾宣传片,参访联通“一带一路”的山西方略保税物流园区,观摩欣欣向荣的侯马秦村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古老而又年轻的临汾所展现的万千气象令交流团一行浮想联翩。
“我仍要情不自禁地提起: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中国是一个饱经沧桑、饱受忧患,通过民族的奋斗而崛起,可以在短短70年间就取得如此长足、快速发展,并且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国家。”托雷多感叹,智利与中国远隔重洋,国情大不相同,但这些都无法隔断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默契合作,“身为一个外国人,这次访问从中国人的视角追本溯源,有助于我更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理解对生活的不懈奋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此行的所见所闻,让我看到了临汾光明的前景,希望她可以谱写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我的巴基斯坦朋友有很多,我会把此行的收获分享给他们。”80后的扎马里很健谈,受巴基斯坦司法部委派,来华留学已有两年的他有个小心愿:致力于中巴友谊,将来能成为两国民间交流的友谊大使。“我只是中巴友谊之海的一滴水,但我会不遗余力地将以临汾为代表的中国亮点广泛宣传介绍给我的同胞。”扎马里如是说。
相较于外国友人对临汾这片土地的好奇,柏林时代(北京)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靳红将此行称之为“情感回归”。靳红祖籍侯马,如今离开故土已近半个世纪。“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实地踏访故乡。没来之前我只知道临汾是‘最早的中国’,一路走下来才觉得名副其实。这几天,我们参访的景区景点,上溯数千年乃至十万年,下迄21世纪的今天,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多年从事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靳红表示,临汾有如此内涵丰富、数量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她愿意发挥公司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推介会、馆展会、交流会、产业论坛等形式,“邀请更多的企业家、艺术家等国际友人来临汾看看,把丰富多样的临汾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出去,为临汾文旅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记者 孙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