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增加了有关防控学生欺凌的强制报告制度和预防教育机制,近期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也让人们再次聚焦校园欺凌这个世界性难题。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全国调查数据,将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37.7%的初中生遭遇过关系欺凌,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然而,当笔者询问周边的家长,当孩子遇到校园欺凌时你应该如何应对时,许多家长沉默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这样的回应,“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只欺负你?”“为什么不打回去?”“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被欺负”“还是你自己不行”……
在这里,家长有必要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有身体欺凌、言语欺凌、财物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五种表现行为,首要的判断指标是“不对等”。欺凌是一种不对等的攻击行为,包括力量的强弱、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以及欺凌者的获胜感与受害者的痛苦羞愧这种情绪的不对等。还有三个关键点是动机出于蓄意或恶意、行为上是欺负或侮辱、造成被欺凌者的身心伤害。
所以说,当孩子遇到校园欺凌时,家长千万不能说“为什么不打回去?为什么单单欺负你?”这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关上求助的大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告诉妈妈哪儿疼,告诉爸爸谁欺负你了,我们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一定要相信爸爸妈妈!”“孩子,在学校究竟遇到了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打开倾诉的大门。
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也要反思是否跟家庭教育有关系。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不能要求孩子一味顺从。家长做错了事情要跟孩子道歉,教孩子学会尊重权威,而不是害怕权威。家长也不能溺爱孩子、总是对孩子妥协,从小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可能成为未来的欺凌者。
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除了可以给他一本《防欺凌手册》,还应该示范给孩子看,和他反复练习,直到他非常自如地使用那些技巧和方法。有个孩子三岁多时被送到亲子班,班里有个大点的孩子经常打他。家长就和孩子在家练习,先示范如果自己被欺负要如何自保,然后假装欺负他,教孩子抓住对方的手大声喊:“不许打人!”“凭什么欺负我!”孩子只有懂得了反欺凌,才能实现自我保护,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信地、健康地成长。(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