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临汾旅游不太“冷”

2019-12-25 09:29: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冬日渐深,寒风瑟瑟。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国内旅游市场又迎来了一年中的淡季,一些平素就属冷门的景区更可用“人迹罕至”来形容。

  然而,今冬临汾旅游市场却一反“常态”,呈现出“冷门不冷”“淡季不淡”的态势。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景区景点和涉旅企业进行了走访,以期探察背后的原因。

  ■场景一:

  12月14日,星期六,阴。襄汾县丁村。

  午后,相继驶来的十数辆大巴车,把村头的大、小两个停车场挤得满满当当,从车上下来的一拨拨儿男女老幼涌进近在咫尺的民俗博物馆,或是丁村遗址博物馆,抑或是土布手工作坊……一时间,这个地处晋南腹地的小村庄人流熙攘,过年一般热闹。

  “一个字——‘忙’!”谈及自己的工作状态,丁村博物馆负责旅游接待的副馆长杨跃明如此感慨,“往年这个时候很闲,今年却大不一样!近五六个星期以来,每个周六、日都要接待五六百人。”杨跃明透露,由于今年以来游客量大幅增长,馆里现有的4名导游已难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最近他们又新招聘了6名。

  置身丁村主街,山西远航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吉县分公司总经理赵飞的电话不时响起,他说:“我们今天接了4个大宗团队,1450人,29辆大巴车,为了使游客不至于扎堆影响游览体验,便分了A、B、C、D团。此刻还有一拨儿人正在荷花园景区,我得随时掌握各个团的游览进程……”赵飞也喜欢用“忙”来形容近段时间的工作,“以往一到年终岁尾,我就会频繁地去外地开会,拉关系跑业务。今年没去,因为要忙着接一个个的团。”今昔对比,同样是“忙”,他忙得却大不相同。

  时逢旅游淡季,人们印象中一向不温不火的丁村咋就火了起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李刚认为,这与“丁村遗址”作为人类文明之源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明清民居建筑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有关,更与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分不开。李刚介绍,临汾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热土,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围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深入实施“平阳记忆”和“印象临汾”两大工程,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市以全省旅发大会为契机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叫响“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旅游口号,景区景点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当年4月份市政府出台旅游奖励政策以来,市文旅局狠抓全市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双提升”,推动奖励政策落地实施;市审计局严把报送资料审计关,防止部分旅行社弄虚作假;市财政局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足额兑付奖励资金。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激活了旅游市场,也极大地激发了涉旅企业的热情,因而使临汾旅游市场呈现出“冷门不冷”“淡季不淡”。

  旅游市场想要繁荣,好品质与好政策缺一不可。对此,山西缤纷假期旅行社(临汾)法人、经理张丽丽深有体会。张丽丽是吉县人,2011年从山西省旅游职业学院毕业后,曾从事过多年导游职业。“壶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以前临汾到壶口没通高速公路,路远又不好走,很多同行乃至前辈一听说行程里有壶口就头疼,甚至有人干脆直接放弃带整个团。临吉高速通车后,路途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旅行社安排临汾景点的热情并不高,也就一两个,比如壶口瀑布和洪洞大槐树。”张丽丽回忆,市政府去年及时出台旅游奖励政策,加之景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宣传力度持续加大,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省内外旅行社宣传推介临汾旅游的积极性和拓展临汾旅游线路的主动性,“以往让导游头疼的晋南临汾成了工作中的常规行程,像丁村博物馆这样偏冷门的景区景点也成为不少旅行社线路安排中的重点一环。”

  一组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7754.6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6.48亿元,同比增长21.01%。截至目前,在我市旅游奖励政策激励下,200人以上大宗团队已近1000批次,散团达2100批次,旅游直通车开通850班次。

  ■场景二:

  12月14日入夜,室外滴水成冰,位于临汾市区兵站路的万豪商务快捷酒店灯火辉煌,一辆外省牌照的旅游大巴车停靠在门前。

  安顿好52人的旅游团入住,经理郭香松了一口气。“我们酒店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接团,与6家旅行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旅游旺季时,最多一个月接了20多车游客,现在每月也不下10车……”谈起游客接待情况,郭香如数家珍。

  万豪酒店的车马盈门,折射着宾馆酒店住宿业走向复苏的趋势,同时也成为全市涉旅企业经营现状的一个缩影。按照我市旅游奖励政策规定,“在临汾市辖区内住宿一晚”是其中一个要件,因此住宿业也就成了探测临汾旅游市场冷暖的“温度计”。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低迷时,全市宾馆酒店入住率一度只有30%至40%。随着近两年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现在的入住率平均达到了70%至80%,旺季时临汾市区内更是“一房难求”,从而产生了向周边县外溢的现象。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科科长张晋平介绍,近期的全市床位数普查显示,我市现有住宿单位2894家,总客房数63762间,总床位数135089张,其中民宿424家,2077间客房,9696张床位。源源不断的旅游客流推动着宾馆酒店住宿业可持续发展。

  对此,总工程师李刚举了一个看似浅显却颇具说服力的例子,“之前,市场不景气,中小酒店、宾馆不愿也不敢装修,使得接待环境越来越差、档次越来越低,直接影响了临汾旅游品牌形象。现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奖励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从业者变得肯投资搞装修了,由此形成了市场良性循环。”正如李刚所言,实际上万豪酒店就在前不久进行了内部大改造,斥资提升了软硬件,市政府出台的旅游奖励政策在激活涉旅企业内生动力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场景三:

  15日上午,晴。市区福利路中段,“政府指定旅游停车位”上停靠着数辆大巴车。

  路旁,思麦尔新天地商场门庭若市。

  在二楼偌大的“山陕汇特产市集”,年近六旬的游客张益群走走停停,不大一会儿,他手里的购物篮就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张益群是江苏无锡人,时常旅游的他去过很多地方,但说像“山陕汇”这样规模和档次的并不多见,“这家土特产超市很大,也很有特点!”

  的确,这家我省最大的土特产超市亮点颇多。据山陕汇文化产业园总经理杜伟强介绍,其中汇集了山西、陕西两省360多个特产厂家生产的4000多种名优土特产品和非遗手工艺品;同时在普通超市的策划理念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升级,增加了老醋坊、辣椒坊、酿酒坊、粗布坊、老茶坊等,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另外还增添了多个网红打卡、留影处,凸显了“山陕汇特产市集”独特的购物魅力和乐趣。

  不仅如此,采用复古式庭院建筑风格,融入山、陕两省地域文化精粹,菜肴以千岛湖鱼头为主、秦晋特色小炒为辅的“山陕汇民宿酒楼”,以及集蒲剧、眉户、晋剧、秦腔等代表性剧种和山陕民歌、临汾花鼓等非遗项目于一体,尽显古秦晋风韵、新山陕风情的“临汾大舞台”,在满足天南海北游客旅游终端消费的同时,也填补了我市旅游市场的空白,在吃、住、购、娱4个要素方面提升了临汾旅游品质。

  “临汾旅游的春天来了!”山西临汾思麦尔集团董事长王佐军的一席话,既是一种市场观察,也是一种有感而发。近年来,文旅产业在省、市层面的战略定位,特别是去年市政府出台旅游奖励政策伊始,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王佐军便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一年多来,他带领团队经过多方考察,斥巨资打造了这家总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我省唯一一家集品美食、买特产、赏民歌、看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山陕汇文化产业园。在借助旅游发展东风,奏响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的今天,捷足先登的“山陕汇”已初尝甜头。

  临汾旅游“冷门不冷”“淡季不淡”绝非偶然,其间既有宏观政策的厚积薄发,也有涉旅部门、企业的持续发力。展望未来,临汾旅游的前景让人充满更多期待。据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艾珍介绍,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实现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带开发建设和全面做好“黄河大文章”为突破,将构建“六大主导、两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风景游赏、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乡村旅游、户外运动、康养度假等旅游产品,并注重发展四季游、夜间游等主题产品,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