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踏上教坛的那一刻起,安泽县马壁小学的原海萍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在青春的芳草地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立志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火红青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出生于1965年的原海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因知识贫乏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辛酸与穷困。20多年来,她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先后荣获安泽县“学科带头人”、安泽县“优秀班主任”、山西省安泰奖励教师基金“第五届优秀教师奖”……在她看来,这一连串的荣誉既是对她以往工作的嘉奖,也是对她今后工作的鞭策。
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汗水铺就了她的教育之路。
课改是与时俱进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进课改,原海萍认真学习新课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为实施高效课堂,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研讨,适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学教学工作的20多年中,她所代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她辛勤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学区先进班集体。特别是近几年的小考,在乡或县的各项综合考核中成绩优秀,起到了表率作用。
原海萍不仅在教学工作中出类拔萃,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她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今年,她接任的是一个由刚从各个自然村庄走出来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学生们大多无集体意识、无班级观念、无良好行为习惯。面对这样的状况,她用爱心感染学生,每天课前,她都要巡视教室查看学生到校情况;天冷时,照料学生们穿上合适的衣服;集体活动前,安排好同学们准备好必要用品……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常,但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原海萍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她的班上有这样一名学生,其父母均已年老,家庭条件艰苦不说,还身患残疾,常 被同学欺负。生活在这种境况的他总是沉默寡言。对于这名学生,她总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积极表扬帮助他的学生。渐渐的,欺负他的少了,帮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给原海萍的评价表中,这名学生写道:“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我会用努力学习报答您的!”20多年来,原海萍用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她常说,她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责任,一头担着爱心。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她一贯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以“工作业务上的高标准,生活享受上的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勤奋钻研,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
几番磨琢方成器,辛勤耕耘自有功。
原海萍相信,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会使她更进一步。在这条汗水铺就的教育之路上,她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汗水谱写出灿烂的篇章。
本报记者 卞志强 实习生 刘静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我省2014年1月1日起开通4G业务
下一篇: 市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协会工作亮点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