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时光走过了33年,山西省物理特级教师、霍州市一中副校长陈海平依然坚守着课堂,为学生们传播着知识。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收获了桃李芬芳和一串串荣誉,不久前,他再次被评为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爱生如子 情系三尺讲台
198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的陈海平被分配到霍县一中,担任物理教师。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带过25次毕业班,担任班主任23年,为国家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近万人。如今,他仍然超负荷地教着高二两个班的物理课。
陈海平的学生评价他讲课精彩、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抽象难懂的概念经他一讲就变得很容易理解。而且他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位学生,即使是班里最差的学生,也不会放弃。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出生的环境、天性、兴趣都不同,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无论担任老师、班主任还是副校长,他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2002年,他担任毕业班物理老师、班主任,挑的是最重的担子,却还是常常自加压力,备课、上课、辅导、做学生工作,一刻也不歇息。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常常批改作业至深夜,那年高考,班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他也因长期熬夜批改作业导致了眼睛视网膜脱落。2003年非典那年,临近高考,他患上严重的腰椎病,即便如此,依然忍着剧痛坚持上课,时常冒出一头一头的虚汗。最终,他带的那个班65人就有53个考上了大学。
他爱生如子。曾经一位名叫王新刚的转校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失去了信心,甚至厌学。他不厌其烦地找其谈心,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让王新刚觉得不学习实在是对不住老师的一片苦心。最终王新刚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现已在上海开了十几家家具店。学生梁越洋贪玩、迷恋网络游戏,他找遍了城里的网吧,硬是把梁越洋从网络游戏里拽了回来。成海燕,个性强、聪明、思想活跃,但学习成绩波动不稳,曾一度失去信心。他多次鼓励其树立信心,在大学通知书回来的那天,他亲自拿着通知书送到成海燕的家中……
在陈海平这种爱生如子的关心和鼓励下,很多一度迷途的学生重拾信心,一步步走向成功。陈海平说:“看到我的学生能有出息,我特别开心。”
以身垂范 引领教师成长
2005年,陈海平升任学校副校长,负责教学管理工作。那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已走出低谷,呈上升态势,如果在他手上成绩下滑了,将如何面对所有的人?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陈海平感到压力山大。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陈海平先后制定出台了《学生日常管理评价》《教师教学管理评价》等一系列评价机制。他对老师们说:“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他推出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得以落实,没有流于形式。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每周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和班主任教研活动,他要求每次教研都要有主题、有主讲教师、有记录。他坚持与老师一同教研,一道难题他可以思考很久,一个疑惑他想尽办法去解决,给了老师们信心和力量。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提出关于电流表读数精确度标准的问题,不同地方不同教材的标准不一样,为此大家很困惑。陈海平一时也不敢下结论,他把问题记在了本上,活动结束后,他向忻州一中一位多次参加高考物理评卷的同学打电话请教,最终把问题解决了。
陈海平常说:“教学工作是管人的工作,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他真心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2014年,他所分管的年级参加高考,二本达线552人,一本达线175人,霍州市文理科状元均为该年级学生,再次刷新了全校的高考纪录。
学高为师 诠释教育真谛
陈海平经常说,教无止境,只有持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勇立潮头、不落人后。
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思考、坚持学习、坚持做读书笔记,近年来作了关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学习、衡水中学经验反思等内容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随想感悟等共计2万余字。他坚持厚积薄发、笔耕不辍,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思维成果。2012年12月发表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上的论文《从机械能变化的角度出发巧解物理问题》获论文评比大赛一等奖。在临汾市教育局组织的示范课教学中,他对所讲内容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作出的预测被当年高考试题所印证,这是他多年来潜心钻研教学规律取得优异成绩的具体体现。
作为特级教师,陈海平还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
郭亚萍是多年来在陈海平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物理骨干,先后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她说:“陈老师毫无保留地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他多年来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执教态度感染着我们,是我们从教的标杆。”
多年来,陈海平主动把自己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探索到的方法、经验教给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进步。他每学期坚持为青年教师讲示范课;他的教案、教学笔记、教学反思等随时和青年教师共享;在教研活动中,他常常主动要求担任主讲教师,以便更好地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向青年教师讲解、传授。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由“生”到“熟”、由“拙”到“活”,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
33年弹指一挥间,陈海平用爱心与奉献铸造师魂,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谛。(张军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