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黑色的文冠果被一个个去皮筛选、层层加工,最终一滴滴品质精纯的文冠油流入透明的容器。在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的不懈努力下,在霍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霍州农商银行金融力量的助力下,一颗颗小小的文冠果成长为致富的果实。
转型——两年艰难抉择
在产品展厅内,文冠叶茶、文冠木毛笔、秘制地黄、文冠果油等产品静静地陈列在柜。“您为什么要发展文冠果种植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华用一段段回忆来作答。
“我需要转型。”曾经的张华从事煤炭行业多年,但在2012年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企业举步维艰,他也开始谋求转型之路。同年他被检查出了强直性脊柱炎,在多次住院治疗期间,因深受自身病痛的折磨、深感病友的疾苦等原因,他决定做绿色产业,同时也圆自己的转型梦。
张华经过两年的市场调研,走访五省,最后把目标投向文冠果大健康产业。“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为父老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张华心中一直有个回报家乡的愿望。为此,他把文冠果的种植基地选择在交通不便、闭塞落后、土地贫瘠的霍州市师庄乡。“这里是我的家乡,地处偏僻、十年九旱,老百姓种地需靠天吃饭,但是文冠果耐寒、耐旱、耐贫瘠的习性非常适合这里的环境,而且经济价值比传统农作物高很多。”于是张华四处走访、多次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认真考察师庄乡地理状况,仔细定下施工方案。
面对师庄乡满目疮痍的荒山,张华心中难以平复。师庄乡之前小煤矿众多、私挖滥挖现象严重,废弃煤焦厂满目疮痍,煤矸石堆积如山,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要改变这种死寂如灰的状况,必须披荆斩棘,填沟造地,让荒垣变良田。他自筹资金,加上霍州农商银行的99万元贷款,该公司2015年成功改造了1000余亩地。
坚守——科技引领发展
“以前也见过这样的树,但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张华回忆说,以前经常听到村民这样说。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无人知道名字的树,在张华眼中,则全身是宝:“文冠果树叶可制茶,具有较强的促消化、降血脂、溶解脂肪、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果油是高级保健食用油,是天然保健品和美容用品,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
为了挖掘文冠果的综合价值,张华一直本着科技引领产业的理念,着力于文冠果系列产品及种植技术的研发,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山西医药大学等单位深度合作,逐渐发展成一家集繁育、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生产企业。
“最开始只有文冠油,产品比较单一,为了突破这样的困境,我们一直在研发新的产品,自2017年开始,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2000多万元,其中霍州农商银行支持了400万元,让我们的产品种类不断升级更新。”张华表示,该公司目前申请专利达30余项,建成了6000多亩文冠果标准种植基地,涉及5个乡镇、26个村,还建成了年产10吨的标准化文冠果茶厂和年产100吨的文冠果油厂。
在文冠果高级油脂厂内,高级文冠果食用油散发出阵阵清香。“通过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共同研究,我们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去芥酸技术的生产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拥有二氧化碳萃取生产工艺的生产企业。”张华称,对于文冠果的价值还有更多期待。
愿景——带富一方百姓
“我是跟着文冠果脱贫的,以后肯定也能跟着它致富。”师庄乡白山村贫困户白红亮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他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患疾病无法外出打工,自从文冠果基地建立以来,他有了打工的地方,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每年4月到11月,都是文冠果树管理时间,村民可以来基地打工,每天80元的工资。此外文冠果种植基地在10个村流转23户贫困户的90余亩土地,每年可得土地流转租金,还有贫困户可以在基地和茶厂干活,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张华表示,种植文冠果,不仅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还让昔日务农形式单一的村民,逐步转变为务农做工两不误的“两栖”农民。
产业加旅游,这是张华对于文冠果未来的定义。公司在下马洼村配合霍州梁衡文化村建成500亩文冠果观赏基地,并在贾村打造占地1000亩的文冠果特色乡村旅游基地。“领略花海烂漫、体味茶油魅力、尽享田园风光……这是我们以后的规划,希望文冠果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张华畅想着未来的愿景,通过乡村游带动产业发展,而且可扩大周边村民的就业渠道。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