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马英杰:用美食传承两岸文化

2014-06-25 21:37: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增多,众多的台商、台胞正在融入大陆,“融合”、心灵沟通”已经成为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最温馨的交流互动主题。

每一个来大陆经营的台商,都烙有特殊的历史痕迹,也许正是这些,使得海峡两岸同胞情深意浓。2013年,台湾商人马英杰回到了阔别60年的故乡临汾,开始经营一家台湾风味与大陆食谱相结合的餐厅。

60年前,马英杰的父亲马彦被迫前往台湾,从此与大陆亲人失去了联系。但这么多年,马彦从未放弃过对大陆亲人的寻找。

今天马英杰带着理想、带着传承,回到了故土。在他眼里,他所经营的不仅仅是一家餐厅,更代表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为一个美食传承的平台,它是生活艺术的代表,也是一个亲情凝聚的见证,只有两岸美食文化的共鸣和对故土的挚爱,才能让这家餐厅茁壮成长。

“1989年,远在海峡对岸的我们与大陆的亲人有了第一次接触。”马英杰回忆道,那段时间家里不停地有陌生人打来电话,起初以为是诈骗勒索,便置之不理,后来对方称其受大陆朋友委托,前来寻找失散的亲人,这才半信半疑地告知对方地址。见到此人递过来的信,马英杰哽咽了。信中罗列出了马彦亲兄弟的家庭情况,以及正在从事的工作,多年前的一幕幕场景瞬间重现眼前。

原来,马彦有一个亲弟弟名叫马彧,与他失散后,一直留在山西,多年来一直希望有哥哥的下落,凡是遇到从外省回来的人总会问个不停。功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位正在哈尔滨探亲的张姓台湾人,便托他打听台湾亲人的下落。随后,张姓台湾人通过山西同乡会得知马彦已经去世,尚有后代留在台湾。多方打听,终于找到马英杰的住址,并通了电话。在张姓台湾人的帮助下,马英杰终于和远在临汾的叔叔取得了联系。

当时海峡两岸的交流渠道并不畅通,汇款、寄信都要辗转经过西安、太原,平日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发电报。1989年底,马英杰决定带着母亲去大陆探亲。“出发前,我给叔叔发了一份电报,上面只写了我们将会于几月几日到达哪个机场,希望可以见一面。然而,下了飞机之后,却没有看到叔叔的身影。”不能通电话,也不知道叔叔有没有看到电报,更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前来接机,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马英杰一行从下午3时等到晚上8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正在他们焦急地四处寻找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马英杰的视线内。

这个系着红腰带,浑身散发着黄土气息的“农民”正是叔叔马彧,马英杰的朋友见状当即抽下了自己腰间的皮带,递给了叔叔。

那一刻,冀盼已久的思念与牵挂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紧紧抱在了一起。“我曾看过叔叔的日记,1989年以来我们联络过的每一份电报,他都一字一句工整地抄了下来,包括我们在西安见面时的激动场景以及汇款数额、赠送物品都记录在内。”“海峡两岸亲人的频繁交流,激发了马英杰前来临汾经营餐厅的念头。两岸交通便利以后,马英杰来到了临汾,细心的他发现路边标榜是正宗台湾风味的小吃比比皆是,但名副其实的却少之又少,在台湾从事了十余年的餐饮行业的马英杰当即决定把台湾正宗美食“搬”来大陆,让大陆也可以有地道正宗的台湾小吃。

目前,马英杰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呆在临汾,为了让餐厅的味道始终如一,他还聘请了台湾厨师前来指导,诸如富贵双方、三杯鸡、菜圃蛋、咖啡豆香草冻、冬瓜茶、凤梨酥等特色小吃都是从台湾直接运来,不仅新鲜,而且原汁原味。在这一年多的经营过程中,他逐渐将台湾风味与大陆食谱相融合,让饭菜更加本土化。

“我做这个行业带着自己的理想,借着美食艺术来促进两岸的交流。我虽然是台湾人,但根却在大陆,秉持着对美食的执著追求,希望靠自己的一己之力让临汾的美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化。”马英杰说。

记者 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平凡人 大作为

 

下一篇: 洒向山村都是爱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