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山村都是爱

2014-06-26 07:22: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贺星龙上门为父老乡亲治病。

一次邂逅,结识了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医生贺星龙,一个衣着俭朴的年轻人。他用地道的家乡话讲述了在当地农村行医14年的经历和故事。我听着很受感动。呵,这不就是一位最美乡村医生吗?

炎夏六月,驱车来到乐堂村。贺星龙正在为几位患者输液,我们只能在他忙碌的间隙里进行采访。他的故事就像一股清泉,在我们眼前时断时续地流淌……

乐堂村紧靠黄河,是个不大的小山村,距县城80多里地,仅有40多户人家。贺星龙就出生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这里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农民辛勤耕耘却收获甚微。特别是村里缺医少药,距县城又远,“看病难”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大问题。贺星龙从小就目睹一名亲人因为路途遥远耽误了最佳抢救机会而丧失了性命。从那个时候开始,贺星龙就下定决心,立志当一名医生,尽心尽力地为家乡父老治病,让他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1996年7月,贺星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运城卫校。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回到了家乡。本来,他可以有多种选择:由于勤奋质朴的品质和优异的学业成绩,学校老师想让他留校工作;也有同学邀他一同在县城开办诊所;还有太原一家医药公司聘他联系业务,利润分成。面对社会上滚滚的经济热潮,这些的确是很大的诱惑。可是,他心里装着自己那偏远的山村,眼前总是浮现出乡亲们一双双企盼的双眼。于是,他返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有人问他,你放弃了城里的好日子不过,这样做又不赚多少钱,图什么呀?贺星龙总是笑着说,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

贺星龙的诊所里有一叠厚厚的账本,登记着患者赊欠的医药费。有的欠账十多年了还在挂着,这些账基本上是呆账、坏账,有的逐渐就自行消除了。山村里的人还是穷啊!

他把药价调的几乎没有什么利润,诊所越搞越亏。有时连购买常备药品的钱都没有了,他就找信用社贷,向亲朋好友筹,负债运行。有人劝他说,星龙,别再傻了,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向“钱”看,你咋还那么死脑筋呢?那么多人欠你的医药费你咋就不要呢?这时候,贺星龙说,老百姓穷呀,总不能因为掏不起医药费就不给人看病吧,治病救人是一名医生的天职啊!

索堤村郝燕丽,34岁,患乳腺癌,下临汾,上太原,辗转几家大医院,做手术,做化疗,花了20多万元,好好的一个家折腾光了,还负债累累。孩子要上学了,家里却交不起学费。贺星龙上门给她输液,知道了这种情况,不仅没收她的医药费,还主动给她借了3000元。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了,郝燕丽两口子直夸贺星龙“雪中送炭”,是他们家的“恩人”!

上村的贺凤峨,80岁了,患脑梗塞,半身不遂,行动十分困难。老伴身体也不好,每天还得搀扶着她。贺星龙看在眼里,可也没有办法减轻他们的痛苦。一天,他去索堤村给贺保平诊病,见他家院里有一辆要作废品处理的轮椅,就花了50块钱买下来送给贺凤峨。老两口高兴地拉着他的手,两眼泪花花的,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当一名称职的乡村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有一种“随叫随到”的奉献精神。医生最难的就是行医的不确定性。只要有人打来电话,病情就是命令,贺星龙背起医药箱,跨上摩托车,奔赴患者家中。14年来,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从来没有耽误过或者遗漏过一起患者的求救。

徐家垛村有一位患者名叫贺德明,退伍军人,84岁了。老伴和两个儿子都已去世了,女儿远嫁外村,常年不在身边。老人患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症,需要插排尿管才能正常小便。可他发病大多是在晚上,时间不确定,贺星龙经常是后半夜还得去他家为他插排尿管,一直坚持了10年。

有一次,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的时候了。贺星龙正在酣睡中,忽然手机响了,原来又是贺德明老人打来了电话。老人急切地说:“我又尿不出来了,你赶紧来吧,我快憋死了!”贺星龙立即穿衣,背起药包,骑上摩托就走。四野一片漆黑,患者距他家20华里,蜿蜒的山路上只有车灯射出的两道亮光。驶进患者院里,就听见老人在屋里痛苦地呻吟。老人也听到了摩托声,急切地喊开了:“你可来了,快点插尿管呀!”贺星龙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赶紧给他插尿管。尿排出来了,老人舒服了,也来了精神。临末说了一句:“星龙啊,你又救了我一命,你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医生啊!”

前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贺星龙正在诊所为几位患者输液。忽然,索堤村的贺润平打来了电话,说他两岁的外孙发高烧,已经出现了抽风症状,要他赶快去医治。贺星龙急忙安置好其他病人,背上药箱就走。雪下得大,山路难走,大家都劝他等雪停了再去。可他觉得高烧出现抽风症状,会引起并发症,危及孩子的生命,毅然骑上摩托车,顶风冒雪,向索堤村疾驰而去。

大雪覆盖了路面,又一路下坡,弯多路滑。他心急,车速也快,在一个拐弯处,一刹车,摩托侧滑,连车带人翻进了路边的树坑里。他顾不得疼痛,爬起来骑上摩托又去赶路。经过20多分钟地艰难骑行,到了贺润平家里,对患儿进行诊治。时间很快过去了,直到孩子香甜地睡着了,他才动身返回。这时,他感到右脚踝钻心的疼,踝关节肿得好高。回家后他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想着天晴后去县城医院进一步治疗。可是,冬季正是老人孩子发病的高峰期,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患者,怎能动身进城呢?一直到第三天的下午,在家人和患者的再三督促下,他才去了县城,一拍片,是踝关节骨裂。作为医生,他知道这个伤的严重性,也知道需要休息静养。可是,他更知道患者需要他,只要一接到患者的电话,就又骑上摩托奔驰在乡间的道路上。

说实话,面对种种诱惑,他也动摇过;看着村里年轻人一拨一拨离开山村,他也动心过;看着过去小伙伴混成了大老板,腰缠万贯,他也羡慕过;看着别人打工赚下的钱建起了平房独院,他也忌妒过;听着女儿天真地问他“咱家的新房什么时候才能盖起”时,他也愧疚过;当爱人问他什么时候能给她买一条金项链时,他无语,也羞惭过……但是,每当听到父老乡亲的夸赞,看到老百姓信任的眼神,他觉得自己是一名医生,这里人们关心他、支持他,更需要他,因此,这里就是他最应该坚守的岗位!

在黄河岸边的小山村里,默默坚守了14年的贺星龙,骑坏了6辆摩托车,行程40多万里,足迹遍布乐堂村周边的21个自然村。

200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0年,被县疾控中心评为“优秀防疫医生”;2011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并光荣地当选为县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面对荣誉,贺星龙最爱听的还是“星龙这娃不赖,随叫随到”这句话,他觉得这是患者对他最好也是最高的褒奖。

站在村外,看群山起伏像一条条长龙起舞,听黄河涛声似一曲曲雄壮乐章。这所偏远山村诊所里一直忙碌着的老百姓的医生,不正在用他的爱心谱写着一曲美丽人生的乐章吗?

编后:贺星龙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是他14年扎根山区,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家乡父老乡亲送医送药,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他这种心系家乡情系父老、义无反顾服务百姓的为民情怀,扎根山区忠于职守心无旁骛坚持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群众需求就是目标追求、患者召唤便是行动命令,服务群众从不讲价钱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

通讯员 李明珠

     

责任编辑:杨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