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洪洞县妇联倾力扶持“妇”字号企业,发挥她们的帮联作用,成立了妇女创业基地,设立妇女创业服务大厅,为妇女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职业培训、项目推介、技术扶持和代办营业执照等“一站式”服务,共组织妇女创业培训150余人次,带动600余名妇女创业就业,年产经济效益300余万元。张红梅和她丈夫经营的甘亭镇东孔村瑞丰家具创业基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过去做生意,有本钱,胆大就行,而现在做生意思想必须转型,一是靠产品质量,二是靠售后服务。”面对记者的采访,张红梅毫不掩饰地道出了自己多年经商的诀窍。
张红梅,1972年4月出生于洪洞县淹底乡上张村,1988年毕业于洪洞县第五中学,1991年1月婚后与丈夫孔宝报共同打拼,开始木材加工行业,1993年3月转型加工沙发兼营家具销售行业,规模逐渐扩大。销售范围达汾河以东、洪古路以南,延伸古县、安泽、浮山等区域,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安排周边乡村部分妇女就业。
洪洞县甘亭镇东孔村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1991年张红梅与丈夫商量,从信用社贷款2000元起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村民们种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即使风调雨顺一年下来也不过收入2000元左右,生活总在“种麦种棒子,年年老样子”中度过,相比来说,木材加工优势更为明显,因为丈夫农闲时偶尔也做些木材贩运生意,便萌生了木材加工致富的念头,为了掌握更多的先进的木材加工技术,张红梅夫妇二人常年都奔波于附近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场所,不断学习木材加工的先进技术,不断更新头脑中木材加工行的思维模式,力争与快速发展中的木材加工市场接轨。
1993年,张红梅一家人都转型加工沙发兼营家具销售行业,并以丈夫的名字将企业命名为“东孔宝宝沙发厂”。自此,丈夫在家负责收料加工,自己和丈夫的两个妹妹负责搞推销和售后,实现了产销一条龙。
为了实现规模发展,带领更多的妇女走上致富之路,2006年,在洪洞县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红梅与丈夫创办了“甘亭瑞丰家具家电超市”,主要面向城乡大众经营中低档家具家电,虽微利经营,因质量过关和售后到位,回头客户逐年增多,一时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2008年对两个妹妹进行了技术-管理-销售培训之后,又让她们分别在309国道甘亭地段、108国道明姜高速口附近开设了分店,从多种渠道解决妇女就业100余人,自己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帮助部分农村妇女走上了富裕之路。
连续几年的发展,甘亭镇东孔村瑞丰家具家电超市因合法经营、管理到位、理念超前、服务热情完善,讲究诚信使企业规模和效益年年提升。近年来,被临汾市家居行业协会评为诚信单位,被山西社民满意度测评中心授予A级示范单位,被洪洞县妇联定为妇女创业基地。2014年3月洪洞县委、县政府授予甘亭瑞丰家具家电超市“巾帼创业就业先进集体”,2014年5月张红梅被洪洞县推荐出席山西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
一路坎坷,一路辉煌。20年发展下来张红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说:“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才让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们不能忘本,对公益事业要不停地关注,是我们企业做人处世的一贯原则。”在农村做生意不同于城市,赊账是在所难免的,有许多家庭是先拉家具,结婚后、或过年后、搬家后、或孩子上学后再付款等等,其例子举不胜举。多年来,张红梅对村里的建校,油路,资助贫困大学生,以及抗震救灾捐款等大小公益事业中,都有频频善举,颇受社会好评。今年3月5日是雷锋学习纪念日,张红梅一大早就要去看望了今年70多岁的杨玉芳老人。杨玉芳老人10年前儿子遇车祸身亡,丈夫有患绝症离开人世,留下孙子与老人相依为命,10余年来,杨玉芳和孙子的生活费全靠张红梅资助。
2014年因“瑞丰家具家电超市”对品茗家具在全国众多代理商中销量为第一名,所以四川省品茗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启明先生亲临企业,并授予其“品茗家具临汾旗舰店”,同时,县妇联对该企业也举行了“洪洞县妇联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授牌仪式上,李启明董事长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茗代理商企业家100余人祝贺。
艰苦创业路,绵薄姐妹情。最近,张红梅首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讲话精神结合该企业的实际,在县妇联及甘亭工业园区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两个妹妹分布的区域携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售后服务,情暖槐乡”活动,具体做法有:一是对近三五年内售出的沙发、家具等物品,进行一次进村入户售后免费服务,让客户感到实惠和热情。二是对该企业方圆十里内老百姓家里的旧沙发、家具进行一次彻底普查和免费维修。三是张红梅承诺这次活动中,即使不在该企业购买的沙发家具等物品,只要乡亲们需要也要尽最大努力去维修完善到位。洪洞县妇联主席宋秀荣对张红梅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大加赞赏,同时,对该基地规模扩大和发展远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祝愿她们在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中谱写出更加和美的篇章。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