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 郭璞 摄
提起课改,人们一定会想到临汾教育界一位响当当的传奇人物——曲沃实验小学校长王崇吉。
说他奇,不仅是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没有任何学历背景,却总能让所带班级成绩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收拾“烂摊子”,先后在三所学校任校长,都做到了人心顺、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尤其是在担任省级示范小学、百年老校曲沃实验小学校长期间,学校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惊喜:新教育实验提高了教师内在素养,文明礼仪塑造了儒雅学生,独创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翻身做了课堂主人,省内外教育专家多次来这里观摩研讨,多位教师成为中国教师报专家组成员……
本期,让我们走近王崇吉,听听他在课改之路上且思且行的故事。
一
王崇吉,高中毕业,后续学历大专,曲沃县北董乡安古村人,现年57岁。他从18岁开始在本村当民办教师,村校并为大校时被调入邻村裴南庄初中任教。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县有40多所农村初中,而裴南庄中学是一所六村联办、位于紫金山脚下的一所很偏僻的学校。1991年,王崇吉从初一开始担任班主任所带出的班中考时考出了全县农村中学第二名的好成绩。县上的表彰会结束后,校长拿着奖牌直接来到他的办公室,意味深长地说:“崇吉,下学期进校委会吧。”之后王崇吉进入了校委会,在他的力抓下,该校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
成绩的背后渗透着多少心血,只有他心里知道。当时他还是一名民办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家务负担重,生活拮据,既要教好学又要种好地。为了不耽误上课,他经常备课批改到深夜,尤其是农忙季节,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到地里撒肥料、打地堰、犁地、耙地,别人上地时他已经到校上课了,晚上往地里送粪更是平常事。那时他就悟到一个理儿:干自己喜欢的事,再苦也不累。
199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临汾师范民师班,1995年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那一刻,他仰天叹息:终于可以硬气地、甩开膀子干教育了!
二
1997年8月,王崇吉被任命为下裴中学的校长。当时的下裴中学是1993年暑假由全乡三所初中合并而成的学校,条件简陋,人心涣散,教师自然形成了三股势力,教学质量一般,在全县居于下游。
上任伊始,他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一起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评价方案、奖励办法。记得1997年在定中考奖励办法时,因为当年在全县中考排名第十,所以定了1998年中考成绩能达到第八名奖励2000元,每往前进一名加2000元的办法。结果奇迹在次年发生了:中考成绩在全县一跃拔得头筹且遥遥领先,曲沃中学面向全县招收180名学生时,光下裴就考了35名,比县直初中还要多,震动了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成绩出来后,要奖励16000元,这么大的数额,按学校的情况难以接受,但王崇吉认为校长说话要算数,还是想方设法予以了落实。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此后该校不但连续五年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而且带动全县中考成绩在临汾市名列前茅。王崇吉美滋滋地想:下裴乡每年往曲沃中学输送30多名学生,这30多名学生中能有一半考上大学,那么平均每个村每年有一至两名大学生,多年后下裴的发展速度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
三
正当沉浸在下裴中学的美好愿景时,新的任命再次落到王崇吉头上。曲沃实验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人心涣散、个别学科教师集体罢课、管理不善的局面。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寻找能够胜任的校长,时任教育局长亲自登门让他担任校长,言辞恳切,绝难推辞。这能行吗?不仅是王崇吉自己担心,更多的人也在担心。还有人猜想,王崇吉该不许有什么关系吧?
王崇吉自加压力,凭良心工作,靠责任做事,以公心待人。面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他不推诿、不回避,深入到老师们中间,召开教代会、建立校长信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全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历时4年时间,学校的各种矛盾得到了化解,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变,教代会的重点由谈钱转变为谈学校的发展。
学校各方面工作步入正轨,各界对王崇吉刮目相看。但令他深感失落的是,几年来忙于学校的稳定工作,几乎没有听过一节课。
四
2006年以后,王崇吉开始思考,作为一所全县最好、最大的小学,怎么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探索实验小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安排副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最终确定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点拨提升、当堂检测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2010年9月,模式具体实施后,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备课由个人备课转变为集体备课,学生作业由家庭作业转变为预习作业,促使教育教学内容由重知识传授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教材使用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走进课堂,令人“震撼”:整个课堂进程全部由学生主宰,各个小组踊跃交流合作,同学们主动上台“讲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板书端正,答到精彩之处,全体师生更是掌声通过。
2011年,县教育局在该校召开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会,受邀的中国教师报有关负责人和市教育局领导给予充分好评。可以说,研讨会鼓舞了老师们的士气,对全县课改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该校全力以赴践行“五环节”的时候,在一次大型课改研讨会上,他们的课被一个不了解课改的专家评得一无是处,老师们在一片喝倒彩声中泪流满面。关键时刻,还是王崇吉亲临现场问了老师们三个问题:课改后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吗?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吗?你们现在教得比以前幸福了吗?在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回答后,王崇吉说,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得幸福了,学生学得快乐了,这不都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吗?这就是好的教育,正确的我们就要坚持。
与此同时,又有人在网站上留言“这是校长在捞政绩”、“这是瞎闹”。对此,王崇吉坦然介绍了课改起因和“五环节”模式,诚恳地要求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后,“不和谐”的声音再未出现。
一条路,一辈子,一生情,王崇吉的定力与韧劲再一次让该校的课改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课改,学校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从内心里对学校的做法认可、叹服。
与此同时,善于借力的王崇吉不断与《中国教师报》、省教科院、省教育学会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对新课堂诊脉,进行微改变,促使老师们学习、领悟到前沿的理念。《中国教师报》、山西教育等媒体对该校课改予以浓墨重彩的报道,省内外数十所学校登门取经,一时之间实验小学蜚声省外,“王课改”声名鹊起。该校先后被授予“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三晋课改名校”和“临汾市名校”。一大批优秀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张艳红、支如意、王琴等教师先后在省内外高效课堂展博会上作课、获奖,有的还作为《中国教师报》专家组成员赴外省指导课改工作。
五
有人说王崇吉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是善于凝聚人心,把事业搞得有声有色。对此,敏于思、讷于言的王崇吉总是淡然一笑。
事实上,每到一所新学校,他都会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然后是坚决执行。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奖金发放都是制度说了算,彻底打破了任人唯亲、关系优先的不良风气;对待老师不论年龄、资历、工作能力强弱,都是严格要求,一视同仁。1999年8月时任下裴中学校长,在进行教师聘任时,有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平时工作不努力,还自以为了不起,当聘任进入最后环节时,他坐不住了,立即找这个班主任表决心,找那个年级组长说以后一定要好好工作……
学校遇到麻烦事他总是站在最前面。也在担任下裴中学校长时,一次,某化学教师做实验时不慎突然着火,伤着了几名学生。他作为校长在医院陪床一个多月,所有与家长见面协商的事都由他完成,最后因赔偿问题进法院的还是他。他承担了全部责任,没有让这位教师出一元钱。
多年来,他把全部身心放在学校,舍小家顾大家。家里有88岁的老母,他无暇照料,总是推给家人;妻子做子宫切除手术,他做肛瘘手术、脂肪瘤手术,时间都安排在假期,不让别人知道;妻子患腰间盘突出卧床一个多月,孩子们在外地上学,他处理好家务按时上下班,从未耽误一天工作。大家评价他:对老妈没有尽到孝心,对妻子没有做到关心,对孩子没有尽到爱心,对工作做到了尽心,对同志做到了诚心。
好校长是一个辐射源。他培养过的中层领导,有多人担任了其他小学校长,他们的工作走在全县的前列;他培养的年轻教师,许多被授予名师称号;学校培养出的孩子,成为各中学优异的学子……他不仅教给大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对于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来说,他们已经习惯在课堂上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为的是教得更高效、更快乐;而对于王崇吉来说,他依然走在坎坷崎岖的教育山路上,不断缩短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让师生们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是他最大的追求。
本报记者 郭璞 秦芳媛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