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文沉醉在书法世界中。
7月上旬,记者来到洪洞县万安镇宋家庄村李春文的家,感受这位地道农民别样的文化情怀。
来到李春文的家,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只见窗台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厚厚一摞书,书旁放着文房四宝,窗台下放着尺余高的紫红色木箱,箱子上面镌刻着漂亮的隶书“洪洞县志”上海商务印书馆上世纪民国5年版),看到如此精美的收藏,记者顿时想一睹为快。
老人打开箱子,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装订整齐的4开宣纸手抄县志。李春文坦然:“2003年,我萌生了抄书的念头。但我没有什么文化,更不懂书法,只是一时兴起。”
“用毛笔,以隶书的形式书写,来自于平时对汉代隶书钟爱,隶书雄劲有力端庄大方,观赏时耐人寻味。”李春文说。洪洞县志全书40余万字,在抄写过程中用了多少墨汁,坏了多少毛笔已记不清了,抄完县志用了4年时间。“在抄写过程中,我发现以严谨著称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出版洪洞县志时有40余个错别字。”李春文通过查找字典,均给予改正,并将错别字在哪一卷、第几页,都做了详细记载。
为了保证抄写质量,李春文坚持每天最少写400个字,凡是不常见的字,他都会先查新华字典,再查康熙字典,反复对照后再上书。县志完成后,他又做了一个专用木箱,并亲自在箱子的上面雕刻了“洪洞县志”等字。
李春文拿着对开版手抄《水经注》说,完成县志抄写后,自己抄书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他又抄写了40万字的《水经注》,耗时4年。
在抄写的过程中,李春文感触颇深: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更感到人一生中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增加文学素养,才能陶冶情操,乐在其中。”《水经注》完成后,李春文仍然笔耕不辍,又用两年的时间抄写了4开版的《竹书纪年》《博物志》《续博物志》《古今注》和槐乡大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福香妈哭夫》等5本绳头隶书手抄本,几本书共计20余万字。
“100万字写了10年,看到心爱的书,还是有点成就的。”李春 文高兴地说,10年来,他从书中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受益匪浅。
在李春文的卧室和厨房,挂着漂亮的木刻《草诀百韵歌》,一行草书,一行楷书,漂亮美观大方,让人打心眼里赞美。李春文笑着说:这幅作品有老伴的一半功劳。为了雕刻《草诀百韵歌》,老伴亲自到电脑打印部整理文稿。雕刻《草诀百韵歌》需要22块木板,每块需要100元钱,但老伴二话没说,给了我2200元钱。”最后,李春文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雕刻、油漆等工艺,最后装裱后挂在了墙上。如今,友人来访,都对此赞不绝口。
当问及李春文对未来的期盼时,他说道:“我想将汉代的曹全碑,重新展现在槐乡人民面前,那是汉隶的代表作,目前电脑制作已经完成,正在构想用什么方式和材质来雕刻。”
文/图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