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州市退沙办枣洼村许村庄,有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治家立业,以勤劳朴实为本;为人处世,以仁德诚信为先。他兄长如父抚养堂弟,照顾老伴无微不至,还热心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他叫邢记山,用勤劳、仁德、奉献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受到邻里乡亲的尊敬和赞扬,今年被评为霍州市“十大道德模范”。
邢记山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祖辈务农,世代忠厚善良。他很小的时候,便懂得分担家人的辛劳,跟随父母下地干活,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多流汗的艰苦生活。他虽仅有小学文化,但受家庭影响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从小就养成勤劳、坚强、仁厚的优秀品质。
为了增加收入,1971年,邢记山进入霍县石膏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地工作,由于干活卖力,又热心助人,大家都愿意和他搭伴干活,并推选他当了班长。他带领工友,每每总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工友们编了顺口溜,夸他是“一季完,二季高,三季完成,四季超,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这样,邢记山以一颗赤诚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一干就是十六年,他所带领的班组也一直是厂里的先进,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县劳模,出席全县的劳动模范大会。
1986年,邢记山因工受伤,退休回家。厂里照顾他,可以让子女 顶替他的工作。当时他的二女儿也没有工作,在常人眼里,理应由二女儿来接班,但是,邢记山却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堂弟树青。
原来,树青是邢记山叔叔邢久虎的二儿子。在那个年代,许村庄山穷水少土地贫,缺吃少穿,村里水质多氟,不少人残缺不全。树青的父母患先天智障,大儿子也是智障,二儿子树青从小体弱多病。不用说,这样特殊的家庭,就连基本的生活也是难以维系的,一家人的大事小事都靠邢记山来料理。
尽管邢记山有二儿三女,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但他义无反顾承担起抚养树青的重担,其困难可想而知。村里人都说他:“你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再管上个树青,是雪上加霜啊!”邢记山却说:“我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所谓,但同宗同苗必须管,否则仁德何在?善义何存?只要我还活着,有我吃的,就有他吃的,有我穿的,就有树青穿的。”邢记山待树青如同亲生,很多时候他都偏爱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树青,好吃好穿都先顾着他。他辛辛苦苦扣坯烧砖,给树青盖好三孔砖窑,为他娶了媳妇成了家。如今树青的两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
1990年,已经24岁的树青患了肾积水,为了给树青看病,邢记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的3万元钱拿出来,送他到太原看病,前后做了三次手术,将病治好。2005年树青又患了肾结石,邢记山再次送他到山医一院做手术,花了两万多,把病治好。邢记山怕树青出血患病,不肯让他参加体力劳动,几十年来,树青家的地都是他给耕种收获。
“我为树青操的心、出的力,全是受仁义道德之心驱使,这是上一辈父母老人留给我的精神品德。”几十年来,邢记山正是靠着这股力量支撑着他拼搏到底、奉献到底。他说:“我一定要活到老干到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点精神财富。”然而,苦尽甘不来。四年前,邢记山的妻子患了脑梗塞瘫痪在床,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更是无微不至地伺候她,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为她擦身、换衣,照料大小便时,妻子总会含着眼泪说:“我活着也没意思了,还拖累你,不如死了算了”。每当这时,邢记山总会耐心为妻子宽心,讲一些开心的话,鼓励她好好活下去。
“家穷人穷志不穷,身苦命苦心不苦”。面对如此坎坷艰难的人生,邢记山从不言苦,也无怨无悔。他认为,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社会上,像他这样的人还很多很多。正是有着这样乐观的心态,支撑着邢记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也正是有这样博大的胸怀,让邢记山在困境中仍心存大义,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当成是自己的事。2012年,许村庄里修路,年近七旬的邢记山不顾自己年老,毅然抽出精力,忙碌在工程一线,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大家:“修路是咱村里人自己的事情,质量要过关,马虎大意不得啊”。大家见他热心爱管事,都选他当群众代表,他便义不容辞,高兴地说:“为大家操心,不管是费多少神、劳多少力,我也乐意!”
七十载风雨人生,邢记山以顽强的毅力将困难一次又一次踩在脚下,自己再苦再累,也问心无愧,心里坦然。他以宽广的胸襟和无边的仁德大爱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他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在村民心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威望,时刻激励着身边的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本报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