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德和他的“美学三部曲”

2014-07-17 09:14: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前不久,我在党校见到了国内著名美学专家、山西省美学学会会长李翔德先生。李先生带来了他的新著《美学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签名后送给了我。至此,连同前两部著作,李先生高达280万字的“美学三部曲”巨著,一套五本放在了我的案头。

李翔德先生是洪洞县赵城镇人,他生于1934年,今年正好是80周岁。李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同时也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美学研究的可敬老人。上世纪80年代,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伦理美学这一全新的“边缘学科”,引发学术界一阵嗟叹。由他撰写及主编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根在中国》《美学新视角》《美的休养》等大型丛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李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依然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声若洪钟,而且思维敏捷、激情四射,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从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李翔德先走访了20多个国家的60多个博物馆,并且做好充分的功课,仔细研究揣摩,写出了大量的美学作品,还在《太原日报》开设了“走进博物馆”专栏。

李翔德先生的《美学中国》一书以伦理美学与美学社会学为核心,把重大叙事同高难伦理有机结合,成功展现出一个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美学中国。同时也揭示了绵延与铺陈于五千余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追寻与实践“中国梦”的心路历程、审美历程,以及将梦想化为现实的奋斗历程。该书融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以“神话传说中的美学中国”开篇,铺展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本书还以“美善源流”为题,精心选用了从神话传说中的远古先祖,到众多的儒、释、道的圣哲,再到不计其数的革命先烈的一系列珍贵图片,令人震撼。

“美学三部曲”的第一部是《美的哲学》,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82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就发行了10万册,深受当时高等院校学生们的青睐。在这部书中,作者最早提出了“伦理美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在序言中给予高度评价。这部美学著作,在2007年再版时增加了大量篇幅,分为上、下两卷,字数从26年前初版时的20万增加到了130万,同时配发了许多精美照片,著名美学家汝信、梅宝树等为之作序。

《中国美学史话》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全书53万字。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话》,198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修订再版时,作者将美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想筛选出来,追本溯源,并追踪其流变,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意蕴,使原本闪光的思想更为晶莹夺目。特别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和珍贵图片,进一步增强了著作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美学家汝信在为《史话》所写序言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中国美学史话》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美学著作,它不是单纯从理论上抽象地谈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和观点,而是通过历史上许多具体生动的实例去阐发中国美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并结合理论的探讨,追本溯源,观察其流变,揭示其深层的意蕴。除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外,还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可以说做到了图文并茂,情理相融,熔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炉,使人读后受到一次形象化的审美教育和美的享受。”张岱年在序言中说:“李翔德提出伦理美学,是学术界的一个创举,不论在学术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均有深远的意义。”

通览李先生的著作就会发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持,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渗透在他的情感和血液之中。早在1964年5月5日,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46年,年仅30岁的李翔德先生,在《山西日报》发表了《奔向真理》一文。文章理直气壮地提出:直奔真理而不要东张西望。为了真理不犹豫、不彷徨,不怕困难,不怕吃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这是对真理的正确态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风格。  石耀辉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