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捎带五》是一本稀有的好书,是一本将人人知道、人人会用的熟语,刨根问底儿说出子丑寅卯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高茂森是尧都区金殿镇城居村人,我们是喝一眼小泉里的水长大的。还在数年前,高茂森兄说要写一本这样的书,我听了很是欣喜,认为可写。可写的原因可以借用一句话说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今社会正是如此,知其然者比比皆是,知其所以然者寥寥无几。传统的缺失,造成了文化的迷失,我们生活在迷宫式的日子里,迷迷蒙蒙,懵懵懂懂,难以清醒地把握自己,只能人云亦云随大流。流来流去,到底要流向哪里,别人不知自己的去向,自己也不知自己的去向。在这样的关节点,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走进历史的深处,揭示所以然,把自我的心灯点亮,也把他人的心胸照亮,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
说过可写,心里未免隐隐忧虑,忧虑在可写与写好有着很大的距离。写好这样的书和其他书不一样,需要多种素质,或说多种准备。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历史知识许多条目就无法诠释;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解释词条难得要领;三要有当代眼光,没有当代眼光评述义理难有价值;四要有文学功底,没文学功底叙述起来味同嚼蜡,谁还愿意看下去?如今看,这隐忧实属杞人忧天,茂森兄不仅将此书写成了,而且达到了既定的初衷,我说是本难得的好书正缘于此。显然,他能写好这本书,恰在于具备了以上各种素质。
通世理是该书的最大亮点,最大看点。当然,这亮点,这看点是建立在博学多识基础上的。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三皇五帝,三皇是孰,五帝为谁?有几人说得出来。 高茂森兄说得出来,说得清楚,还说得惹人沉思。沉思我们至今生活在三皇五帝的创造里,他们测定的历法,他们开凿的水井,仍然主导着我们的日子。我们享受着祖先的创造,我们有一天也要成为祖先,我们应给后人留下什么?再如三纲五常,时下虽然说的不那么多了,但是其精神文化内涵却无日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亲朋好友聚餐,主位要推举有威望的人坐,称这是上纲。纲怎么写?好长时间写不出来。直到走近三纲五常,才猛然醒悟,就是三纲的纲。国人做事,三个有头,万个有尾,吃饭聚餐亦然,桌上也要有个领头。这个领头要么寿高年长,要么德高望重,他举杯大家喝酒,他举箸大家吃菜,宴席才会有条不紊。只是当今,这风俗谁弄得懂?这世理谁讲得清?好在茂森兄弄懂了,讲清了,而且开口若江河行地,滔滔汩汩,一泻千里,汇聚一体即是《说三道四捎带五》。
茂森兄所以能够弄懂,在于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学养,而且还不是食古不化。他食古而化,食古大化,将典故记载,悠久往事,大化在乡风民俗当中,做到了深入浅出,书写得通俗易懂。单是一个三七二十一,他就带我们走进了战国,走进了合纵抗秦的苏秦,原来那是苏秦为说服齐王拨拉的一笔账。他说临淄有七万户,若一户出三个男人应征入伍,就是三七二十一万人!当然,一户难出三个男丁,苏秦这个说法,纯系纸上谈兵。因而,后来就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法,显然其中有着不顾客观实际的意思。钩沉和诠释这个熟语很有意义,虽然这话明显包含着贬义,但是我们经常却紧步后尘,还要弄得甚嚣尘上,大跃进就是明证。所以,我以为他锁定这句熟语,就是通晓世理的体现,如不然何必要在这里颇费笔墨?该书面世之时,很有纪念意义。其意义在于恰逢茂森兄古稀寿诞,这是他古稀人生对社会的另一种奉献,也是花甲退休后的生命彩虹。他务过农,行过医,执过教,办过报,从过政,无论干哪一行都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我和他同住城居村,同为第六队。我上小学时,他是我们翘楚的初中生;我上初中时,他是我们羡慕的记工员。他长我几岁,我称他兄长,从那时至今。我和他的友谊始于同在村校当民办教师。茂森兄和我一样处在一个奇迹般的时代。我们该长知识时没学上,该长身体时没饭吃,先天的不足使我们无法在而立之年而立,无法在不惑之年不惑,无法在知天命之年通晓世理。似乎这一代人的生命就该成为过眼烟云,不应在社会留下什么痕迹。这不足为怪,多数人的步履写照的正是这种逻辑。
由此,我不能不敬慕茂森兄,他明知学识清浅,不畏清浅,攀书山,渡学海,追求不止。需要提及的是,他的身体不佳,大饥饿馈赠给他的胃病一直如影随形。可是,他以顽强的意志,奋发努力,让病痛也不得不敬畏让路。所以,《说三道四捎带五》不只是一本知识性、思想性的图书,也是一本追求上进的图书。书的字里行间蕴蓄着追求之魂,闪烁着向上之光,这一点在金钱至上的年代尤为珍贵。 乔忠延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