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散文界,提起解耀庭来,圈子里的人就会津津有味地谈起他的《老油硙》、《水磨情思》、《难忘草纸坊》……他曾担任临汾市文联原副主席(分管文学创作),既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10年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代表作《老油硙》入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
近日,听说他创作的散文《穿布鞋的日子》又入选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散文家力作选》,于是,我与他的好友刘铁山、高茂森两位老师前往市委西苑小区拜访他。一进门,看见他的老伴正拿着他荣获的金奖(一尊伟人半身铜像)风趣地说:“好家伙,比县太爷的‘官砣子’还大呢……”
一
“龙祠的韭芽,苏村兰村的藕瓜,伍默伍级的女娃……”
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解耀庭乡土散文集《乡情乡韵》中的第一篇散文,就是《清水河》,他是清水河的水滋养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清水河不仅水美,物产丰富,还滋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水乡儿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里走出过大文豪孙复,也走出过追风桑子桑拱阳。
上世纪50年代,解耀庭的童年是幸福的。夏日里,他和伙伴们在清水河里游泳玩水、捉鱼捞虾摸螃蟹;他跟着爷爷去水磨房磨面;跟着叔叔在草纸坊赶牛拉碾……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地肥水美的土地,还有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
或许是沾了清水河的灵气吧,解耀庭从小就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周,眼巴巴地盼着上那两节作文课,在作文课上,他总是老师和同学们注目的焦点。
上中学时,解耀庭受语文老师景捷升的影响,钟情文学,爱好写作。他的作文是班上最棒的,常常得到景老师的评讲。在景老师的鼓励鞭策下,他学习语文、热爱写作的劲头越来越高,还暗暗下了决心立志要当作家。为实现‘作家梦’,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因为喜欢散文,所以特别敬慕巴金、周作人、杨朔、秦牧、刘白羽、孙犁等名家的作品。杨朔的散文《雪浪花》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拜读之后就模仿写作。一度戏称是杨朔的‘弟子’。这种过分崇拜导致他偏科学业。而在模仿写作上也走了一段弯路:只注重写作的技巧和语言文字的华丽,而忽视了作品的实质和内涵,结果作品越写越空洞、轻浮、苍白……完全成了文字游戏。
就在他陷入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到文字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的当儿,适逢放寒假,他和几位同伴赶了一次集,逛了集市的农贸市场,耳闻目睹集市繁华热闹的场景。当天回到家就写了一篇散文《赶集》,发寄当时的《山西农民报》,没想竟然见报了,受到编辑的一致好评。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对解耀庭的触动很大,他深深认识到: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生活,必须在深入生活上下大工夫。否则是不会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这件事以后,解耀庭十分注重多观察勤思考,努力发掘出生活中的“金矿”。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解耀庭参加了工作,当了教师,而后靠着“笔杆子”调入原临汾县教育局写材料,再以后又调到临汾县委办公室、地委党史研究室,成了名符其实的‘公文匠’。
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作家梦’。多年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本职工作之余,便偷偷写他钟爱的散文。这个时期虽然写了不少所谓的散文,然而总是不得其法,作品像缺少油盐醋的面食,嚼不出什么味道。准确地说生活气息不够,主题浅薄,情感欠缺,没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一度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在这个极其苦闷的时候,解耀庭把目光盯在他的故乡尧都区金殿镇。故乡的清水河张开双臂拥抱着她归来的游子。解耀庭知道,金殿地处龙祠蜂窝泉的下游,自古就有北河南渠之分。北河五条,南渠七条,号称十二官河。这龙泉像一颗心脏,北河南渠就是两条大动脉,再加上支流、斗渠、毛渠连接贯通构成一个巨大的血液网络。正是这颗心脏和流动的血脉焕发出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使之南北六十、东西二十华里的面积成为丰润之域、富饶之地,旱涝保收。乡亲们自豪地说:“抱的是不哭的娃娃。”是的,清水河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浇灌着五谷杂粮,特别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明镜般的,夏日芬芳飘香的莲藕,秋天金黄色的稻穗。一条条清水河上一座座单孔双孔石桥,环绕着村庄房舍,那真是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有了这清水河的水就有了一座座水磨、油硙、草纸坊。
小时候他跟着爷爷到水磨房送粮食磨面粉,“硙官”古老头硬把他抱起坐在磨扇上,让他用手往磨眼里拨粮食的情景又浮现在面前。还有老油硙里那高温气流,那出油时的精彩的一幕,还有那些“油葫芦”、“油刷子”、“油刽子”;他还忆起,草纸坊里的“上锅”、制浆、抄纸那些复杂的工序。如今,水磨不见了,老油硙消失了、草纸坊坍塌了,他觉得,他有责任让读者感受那些遥远岁月里的沉重和艰涩,感受那些日子派生出来的人情味儿的浓郁和悠长……
正如他在《乡情乡韵》一书的《跋》所述:“多少年来,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活动的人物,乡间的房舍、道路、河流、沙丘……常常在不经意间像一股旋卷的劲风,扬起我情感的漩涡;像一溪激流涌动着我思绪的波涛,让我食不知味,夜不成眠……每当这个时候我便借助散文之笔把这些记录下来。
三
尽管这些在记忆中尘封已久,但一旦挥毫便心潮澎湃,文字涌流。这便有了《清水河》《老油硙》《水磨情思》《难忘草纸坊》《四合院》《水田》《土炕》等篇章。这些题材都是他最了解最熟悉铭记于心的东西,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挥笔成篇。
改革开放以来,解耀庭不仅把目光紧紧盯在故乡发展变化的主题上,其内容也更加宽泛,可以说涵盖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方方面面。他还特别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题材,像《饥饿体验》《再拾一次荒》《那个开会的冬天》《消失的土沙包》《无声的哀鸣》等作品,表现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纵横、深沉、凝重、沧桑,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含金量。这是他过去的作品所没有的。如果说把《乡情乡韵》的一些篇章与他过去的作品来一个比较的话,可以看出明显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真”与“实”两个字上。这正验证了解耀庭对散文创作所坚持的观点:“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当然,既是生活的真实,又是艺术的真实。”
他在散文创作艺术生涯中历经磨砺多年,终于准准地把住了散文的“脉搏”。这为他的艺术人生,重重地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使他的散文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起点。近几年来,他的散文作品不断被选编到各种不同文本并荣获各项奖项。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一是真实亲切,二是情感充沛,三是语言个性特点鲜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市作协主席张行健为解耀庭的散文集《乡情乡韵》作序说:“解耀庭老师的文笔自然、平实、亲切、质朴、细腻,文章看似平静,却充满了令人感动的亲情,且篇篇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韵。阅读他的作品,如同回归到二三十年前的村巷和土地上,感受黄土地的苍凉和博大……老两口抽空在小区的玉米丛前看看自家的书。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