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扶贫攻坚,他在帮扶村度过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扑下身子抓扶贫,让浮山县史演河村旧貌换新颜;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不间断帮扶尧都区县底镇河里庄,使一个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落后村庄麦浪翻滚、满地金黄;每年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前,他都为贫困村的五保户、特困户、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残疾人送去油、面、棉被、对联、慰问金,风雨无阻,寒暑相易,20年不辍……这就是市国际资金管理局副局长杨福安。纵观其个人简历,两个标签最醒目:军人、扶贫专家。前者给了他坚强的意志、迅雷般的执行力;后者,使他的人生更出彩!
“群众的难题是我的职责!”
浮山县史演河村,下辖7个自然村中没有一分水浇地,5个自然村没有通村路,2个自然村没有通电,连续2年村里的初中生没地方上学,乡医院年久失修,村民能迁的迁,能搬的搬,全村人口不断下降……这是1996年年底时的史演河村。
1973年参军入伍的杨福安,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一步成长为班长、技师直至指导员。1986年转业到行署财政局后,先后在办公室、农财科任职,1997年担任局长助理,两年后临危受命,挑起了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重担。
“必须在硬件上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领命后的杨福安一边带领扶贫队员踏遍周边无数山头寻找水源,一边从临汾请来专业人员勘察论证。很快,他们确定了3个山泉供水点。从几里外的山头上,把泉水引进史演河村,据预测,这项引水工程实现后,可基本解决史演河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史演河村多年的夙愿眼看就要实现了!然而,因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这项工程仅塑料管就需要近万米,完成引水工程需要投入资金12万元。面对这么大一笔钱,史演河人发了愁,杨福安也皱起了眉头。到哪儿去找这么多钱?为了尽快筹集到资金,杨福安八上太原,多方奔走,讲实情、“攀交情”、诉真情,终于争取到了资金。资金问题解决后,他又亲自跑市场、访厂家,为村民购置管材、炸药、雷管、水龙头……经过艰苦奋战,终于铺设了地下管道,完成了引水工程。
喝着清亮的自来水,盼了大半辈子的老村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3年后的史演河村用它改头换面的新气象诉说着欢欣与感激:街道笔直宽阔,两侧柳槐成荫,敬老院维修翻盖,卫生院修葺一新。人均旱涝保收田2.2亩,人均年产粮1300公斤,人均年收入1375元……
“百姓的期盼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许多人眼里,财政局管钱,所以肯定有钱,觉得哪个村贫困,拨钱给哪个村就行。殊不知财政局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正如杨福安所言,“用钱的地方很多,而财政的钱是有限的,每年年初,每一笔财政资金就有了它明确的用款去向。由于长期负责全市财政支农工作,杨福安对农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农业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具体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工序等都有一定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从扶贫工作队队员到近20年的扶贫工作队队长,一路走来,个中滋味杨福安一言以蔽之,“心里不以为苦,虽然很多时候工作确实艰苦。”最初,扶贫工作队进村后,想把村里的老百姓召集起来开会都不容易,了解情况全靠一家一户走访、一个一个交谈,了解老百姓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饮水困难、教育落后、缺医少药……这些恶劣的基本生存条件继而导致村民外迁、农田弃耕、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说实话,不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
1997年—1999年,为浮山县史演河村建起两座滚水坝、扬程80多米的高灌站、农机服务站;铺设3200米地下输水管道;购置多种农机设备;安装20千伏安变压器;重建卫生院;治理荒坡、开发荒山、建设蔬菜日光大棚;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深入乡宁县昌宁镇张马村开展“献爱心、促成长、一帮一”活动;2011年,为安泽县唐城镇梨八沟村解决水利和修路资金13万元;2012年,为乡宁县管头镇石窟村硬化道路、兴修饮水工程;2013年,筹措资金8万元帮古县旧县镇安里村解决了人畜吃水工程和节水工程,又筹措资金5万元帮助该村建起千亩精品核桃示范园;2013年10月中旬,针对扶贫调研期间了解到的实情,为缺乏劳动力的古县永乐乡曲庄村送去了农民急需的玉米脱粒机,组织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大夫为农民免费义诊,帮农民建起“扶贫下乡科技服务”图书室;2012年、2013年连续为尧都区大阳镇岳壁村争取10万元帮扶资金。今年“六一”前夕,身为国际资金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的杨福安组织局机关党员为岳壁村9名困难生捐款3400元,解决了学生“吃不饱饭、吃冷饭”的难题……
“即使哪天离开这个岗位了,我还是党员!”
“他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太深厚了,常常从村里回到局里没多久就又跟我们念叨:“咱们下去吧?去看看老百姓过得怎么样,看看他们又遇到什么新困难没有。”局财务科科长王慧琴是杨福安的分管下属,也是杨福安每次带队下乡扶贫时的有力助手,说到杨福安的下乡扶贫节奏,作为年轻人的她都自愧不如。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他下乡扶贫的精神头儿更大了,一边扶贫,一边通过深入浅出地讲党课等形式加强各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用他的话说,‘扶贫战线上、受困群众身边,更需要多一些既贴心又贴身的党员冲在最前面’。”看到身边听党课的村民脸上欢欣鼓舞的神情,局办公室主任张红岩也深受感染。
“一次偶然的壮举不难,难的是他能把一件事坚持做几十年,从扶贫队长做成了扶贫“专家”。他的这种情怀和由这种情怀催生的使命感、行动力是我们全局的宝贵财富!”局长高中和对既像“兄长”又堪称“爱将”的杨福安推崇备至。
……
在国际资金管理局,杨福安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产生的权威感,而是他的言行举止,因为他常年如一日奔波、操持带来的相互认同。
“人必须有信仰,有了信仰就会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知道什么对、什么错……”谈及15年的部队生活,一直推诿着不愿接受采访的杨福安来了精神,坦言15年军人生涯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人生信仰也是在那期间形成的。“部队每个星期都要开班委会,每个人都要在会上发言,既锻炼胆量,又锻炼口才。而且部队生活安排得很充实,队列、军操、射击、军事本领等等,天天如此。从部队转业到现在,我的工作作息时间也是在部队期间形成的。除了下乡,每天早晨8点以前就已经在单位了,而且闲不住,总想下乡看看扶贫项目、瞅瞅老百姓的日子有没有好转,跟老百姓唠唠心里舒坦。”
20年痴心不改的扶贫情怀、年近花甲仍东奔西走的身影背后,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这个责,即使哪天离开这个岗位了,有经验、有精力,我还想为扶贫村的老百姓做点儿事。不在职,还是党员!”(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刘静